□ 本报记者 张宣 实习生 卢新怡
在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榜单中,江苏农科成果表现亮眼——不仅有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设施西瓜种植技术、让南方肉羊养殖效率成本“双优”的全舍饲集约化生产技术,还有抗灾高产“双强”的绿豆新品种“苏绿7号”等多项成果入选,彰显了江苏在“豆稻畜”全链条农业科技领域的硬核实力与创新活力。
设施西瓜“双减”,化肥农药“双降”
碧绿的瓜田内,依旧暑气蒸腾。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刘广副研究员正顶着38摄氏度高温,蹲在田间悉心指导农户运用“设施西瓜双减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所谓“双减”,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化肥减量20%—30%、农药用量降低15%—20%,这一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传统种植模式下,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盲目用药致使抗药性增强。”刘广介绍,团队研发的膜下微滴灌系统,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可实现精准灌溉,能节水30%、减肥20%。只见滴灌管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株瓜苗根部,智能系统依据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频率,尽显科技之精妙。
此外,刘广团队还发现传统大棚“窄棚低垄”的痛点,移栽机常因空间受限损伤瓜苗。为此,他们开展棚型改造,推广大于6米宽的标准化大棚,增设1.5米宽活动门和棚间运输道,为移栽机“留足空间”。同时,将“双畦单沟”改为“三畦双沟”模式,预留机械行走通道,有效减少压蔓风险。
针对瓜类连续种植易引发枯萎病、蔓枯病高发的问题,刘广表示,团队一方面选育出苏蜜618等抗病西瓜品种,另一方面采用“高温闷棚”进行生态防控,灭杀土传病菌,还通过苏砧1号、苏壮2号等嫁接木增强植株抗性,多管齐下,成效显著。
瓜农王姐算了一笔经济账:以一百亩瓜田为例,采用新技术后,节肥约260kg,节药约5.7kg,增产达15%以上,商品率提升至86%左右。“每亩成本大概减少了350元,纯收益增加了1500元,算上设备投入,最多两年就能回本!”王姐笑容满面。目前,该技术已在长江流域及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深受瓜田大户追捧。
南方肉羊“全舍饲”,效率成本“双优”
江苏太仓东林村的稻田旁,一座现代化羊舍映入眼帘。“如今不用‘风吹草低’,也能现牛羊。”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钱勇研究员笑称。
南方农区缺乏北方牧区那样的天然牧羊环境,肉羊养殖面临“散养效率低、秸秆利用难、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难题。钱勇团队创新的“南方农区肉羊全舍饲集约化生产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以“全舍饲精准繁育+秸秆资源化利用+智能装备配套”的组合拳,为南方农区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在东林村种养循环基地,母羊们享受着量身定制的“月子餐”。通过优化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等技术规程,结合围产期精细化护理,母羊年产羔次数从传统的一年一胎提升至惊人的三年五产。“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母羊围产期。”钱勇介绍,通过母羊营养调控和羔羊哺乳期管理,羔羊断奶成活率大幅提高,哺乳期精准把控至45天,每年每只母羊多贡献1.34只羔羊,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TMR混合机将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营养均衡的“营养餐”。颗粒饲料被加工成长度约2—3厘米、直径约3—4毫米,可提高采食量,避免挑食浪费。发酵全混日粮(FTMR)技术与颗粒化配饲技术(TMR),可根据羊群不同生长阶段配制日粮,使肉羊生产不受自然饲料、牧草资源条件限制。配合自主研发的颗粒饲料智能饲喂系统,可实现无人化饲养,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秸秆来自稻米,用作肉羊养殖饲料,羊粪发酵后还田成为肥料,产出优质稻米,这种“东林模式”的种养循环,适用于我国以种植业为主、土地资源紧缺、饲草料资源相对匮乏,但农作物秸秆等非粮饲料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目前,江苏绝大多数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均已采用此技术,实现了降本提质增效。
绿豆新品“苏绿7号”,抗灾高产“双强”
绿豆是典型的救灾作物。1998年特大洪水后,江苏兴化市在灾后重建中种植34万亩绿豆,于8月6—8日播种,仍获亩产216斤干籽粒的较好收成,尽显绿豆的抗灾优势。
立秋后,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袁星星研究员漫步在南通田间,暴雨刚过,田间的绿豆却生长旺盛,其中“苏绿7号”尤为引人注目。在2025年夏粮生产关键期,这个兼具抗灾韧性与高产特性的品种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
这么好的品种是如何诞生的?袁星星介绍,2013年,苏绿7号由抗倒伏、结荚集中且抗叶斑病、耐病毒病的苏绿1号为母本,抗豆象的泰引6号为父本杂交诞生。“2015年参加江苏省夏播生产实验时,其平均亩产就达到131.8公斤,比苏绿2号增产5.8%。”袁星星告诉记者,其生育期为69天,比对照短2天,单株结荚约30个,每荚有10粒。经不断培育,目前苏绿7号平均产量达165.12公斤/亩,高产潜力可达230.46公斤/亩,已成为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和江苏省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主导品种。
“常规绿豆需分次采摘,增加了用工成本。”袁星星解释,“苏绿7号继承了母本苏绿1号结荚集中的特点,经过多代选育,实现了一次性结荚,避免了分次采摘的麻烦。”
如今,苏绿7号已进入大力推广阶段,不仅在江苏广泛种植,在安徽、内蒙古赤峰等地也能见到其身影,且整体表现优异,正以小小的身躯,发挥着大大的价值,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