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场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2023-08-16 14:46:00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系统反映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六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省交通厅副厅长惠先宝,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金晓虎,徐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先正,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级和引领水平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发改委高清副主任介绍更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情况。

高清: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举措,并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1.93,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5,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为新时期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更加深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的重大机遇,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江苏发展相结合,有力扛起江苏责任、展现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

一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聚焦重点领域增强创新势能,合力推动国家出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方案》,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132个项目落地建设。强化民生保障普惠共享,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及服务场景应用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异地联网定点机构实现全覆盖。合力下好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手棋”,沪苏浙联合印发实施两批支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推动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2022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比重为42.3%,江苏成为长三角实体厚实、底盘扎实、根基稳固的“重要一翼”,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二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彰显新进展。突出铁腕治理,一体整改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省级自查问题,统筹实施污染治理“4+1”工程、“263”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不断完善产业、岸线、河段、区域等管控体系,推进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全省累计关闭4900余家化工企业,取消26家化工园区定位,累计退出长江生产岸线81公里。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出台《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推进“1+1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省级试点,在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生态权益交易、绿色金融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全省首单“绿票”交易在泗洪落地、累计交易量76.82万枚。2022年,长江干流水质保持II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1.5微克/立方米,实现了2013年以来“九连降”,长江江苏段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例证。

二、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力度,不断丰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一是全力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创新发展,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实践。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苏州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启动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苏州工业园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试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加强,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8万元。

二是不断提升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构筑“蓝色板块”新优势。新一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船舶海工产业链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海工装备产值占全国1/4,海上风电装机并网规模1184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泰连锡医药产业集群、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连云港港列入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全线通航,率先开行全省首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落地全国首家数字人民币结算船舶引航费应用场景,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加快建设。2022年,沿海地区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18.3%,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10.2%。

三是积极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绿心”,显现“两山”理论实践新成效。《江苏省洪泽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制定出台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宿迁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持续推进。白马湖成功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山水工程”,淮安区、宝应县、泗阳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相继获批。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优良天数比率为81.6%、优于江苏平均水平,国考优Ⅲ类比例为88.2%、较2017年提升25个百分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家,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过50个。

四是大力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强化省际交界地区新支点。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持续推进国家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制度,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共建共享,中心商圈消费辐射半径扩展至150公里,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基本覆盖整个淮海经济区。2022年,徐州市以占淮海经济区13.7%的常住人口创造了2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淮海经济区首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36.6%和43.5%。

五是全面开展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谋划共同富裕新路径。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实施意见,优化调整4对设区市、10对县(区、市)的结对关系,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文旅康养、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全方位帮扶合作,落实“苏南三为主、苏北三到位”基本共建机制,累计共建省级创新试点园区4个、省级特色园区4个。2022年,8家共建园区营业总收入达到350亿元;两年来苏南方选派74名干部和多批次专业人才赴苏北开展工作,筹措帮扶资金7.38亿元。

三、更加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竞争力。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居全国各省(区)第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至5.2个百分点。

一是充分发挥都市圈发展动力源作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苏皖两省携手落实规划,南京市切实发挥龙头作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环境保护等17个专业委员会各司其职,有力推动成员城市协同发展。苏锡常都市圈纳入国家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范畴,积极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共创、高端开放合作体系共建等六大领域重点行动。

二是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拥有全国百强县23个、百强区17个,连续多年位居百强县第一方阵,盱眙县等10个县(市)成功纳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地区,溧阳市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联系点。

三是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加快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攻坚,围绕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5项试点任务出台省级28条赋能支持事项,总结梳理25个典型案例在全省面上推广。2022年,试验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3.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1.9:1。

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立足新发展阶段,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做好五项具体工作:

一是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打造若干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支持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支持江苏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境内外合作园区发展壮大,提升南京禄口机场、连云港港、太仓港发展能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全力构建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海洋产业链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五大行动,聚力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等十大海洋产业,努力打造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20家海洋创新平台和30家海洋产业优质企业。

三是深化南北产业帮扶合作。依托南北共建园区、科创飞地、南北联动招商等平台,发挥双方在资金、人才、土地、能耗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市场化合作,促进南北产业链双向融合。支持园区、企业跨区域布局,探索产业链创新链跨界融合新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发展,研究谋划锡常泰江苏中轴发展,着力推进跨江融合。研究出台推动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文件,研究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是进一步支持各地特色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地特色发展。比如,结合区域特色,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和黄河故道富民廊道;结合设区市特色,支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深化区域发展谋划,研究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探索里下河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源。

胡竹:

谢谢高主任。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中新社记者:我省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陈浩东: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要求,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统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坚持建管并重、持续发力,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主要工作情况

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全覆盖,通过持续实施省政府批准的苏锡常、宁镇扬泰通和徐淮连盐宿三大区域供水规划和管网“进村入户”工作,目前全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全省城市公共供水总能力达到3376.5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达86亿立方米。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农村饮水从河塘井水到优质自来水、供水体制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统筹、水资源利用从粗放到集约的三大根本性转变,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让乡镇和农村居民享用与城市居民“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饮用水。同时,全面构建“水源达标、备用水源、深度处理、严密检测、预警应急”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部建成应急水源或实现水源互备、清水互通,自来水全面实现深度处理,供水水质和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太湖流域实现连续15年安全供水。加快实施燃气下乡工程。随着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天然气气源工程的建成,我省大力推进城市天然气利用配套工程建设,管道天然气已成为全省城镇燃气发展的主供气源,瓶装液化石油气则作为补充气源。目前,全省所有市、县均发展了管道天然气,城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90%左右。同步大力推进天然气下乡工程,目前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泰州等地基本完成了天然气向乡镇的延伸,全省已有664个乡镇通达天然气,约占全省乡镇数量的90%。

全面加强城镇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流域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全面贯彻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长江、太湖、淮河、洪泽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585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管网约1.5万公里,目前全省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98座,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2165.71万立方米/日,我省污水处理量位居全国第二。去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我省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以“污水不入河、外水不进管、进水高浓度、减排高效能”为目标,以“达标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做一片、成一片”的思路,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目前,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污水直排口和管网空白区;全省累计建成达标区1382个,总面积3300余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建成区总面积60%;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同步推进水岸联动整治,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运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监管”的工作模式和“城旁接管、就近联建、独建补全”的技术路线,全面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同时以抓好排水户“十必接”和乡镇管网“一图一表”落地实施为重点,全面推进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提高乡镇污水收集覆盖率,全省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运行比例达91.7%,走在全国前列。

全面提升服务城市和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改善城市居民出行环境。目前,全省城市道路总长度超6万公里、面积超10亿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8.9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 25.31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有南京、无锡、苏州等10个城市35条线投入运营,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1055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今年6月,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换乘在花桥站实现无缝换乘,换乘时间不到4分钟,苏州、上海两座城市实现全方位轨交互通,也让两地“同城化”再进一步。深入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增加公共停车泊位超100万个。推进有条件单位内部停车场实行错时开放共享,目前全省已有238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了共享停车,共享停车泊位超24.8万个。提请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各地在公共停车场按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并在停车场管理办法中明确相关要求。联合省发改委印发《江苏省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鼓励停车设施经营者、管理者对新能源汽车停放实行收费优惠。积极推动实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加快推进城市道路、桥梁、照明等市政公用设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南京、苏州市率先成为国家“新城建”试点城市,南京、无锡市率先推进国家“双智”试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设。着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思路,聚焦燃气爆炸等7个风险场景,在南京等7个城市开展试点,建立“单月调度、双月指导、季度通报、年度考核”推进工作机制,制定系列技术标准,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数据汇聚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省市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引领,会同上海、浙江共同完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供水、排水、燃气专项规划编制并推进实施,联合开展示范区饮用水水质规范研究,推动示范区水乡客厅高品质供水技术方案编制,联合签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一体化高质量供气合作协议》。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第十四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聚焦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突出绿色低碳、民生保障、安全韧性和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共管的新格局,夯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和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绿色低碳引领,推进城镇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生态圈”。加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和新一轮太湖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力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有条件的城市按照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率先实施,到2025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平均达80%,比全国“十四五”末目标提高10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加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管网排查检测修复,严控管网工程质量,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率先建设一批提质增效示范城市。全力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努力打造一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示范河道,让水环境治理成果更多惠及民众百姓。

坚持加强民生保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打好“民生牌”。加强城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落实“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规划布局理念,优化路网结构,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高道路网络密度和通达性。深入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推进停车设施“补短板”,持续推进停车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智慧停车建设水平,今年计划全省新增公共停车泊位8.5万个。加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围绕“两保两提”目标要求,持续加强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全面开展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调查评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查漏补缺、完善机制,进一步巩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作成效。加大市政管网等更新改造力度。推进实施《2022-2025年江苏省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加强实施过程组织管理和全过程工程质量监管,切实提升管道更新改造质量。2023年全省计划实施市政燃气管道改造150公里,完成城市供水管道改造300公里,排水管道改造598公里。

坚持安全韧性发展,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守好“安全底”。加强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组织开展全省燃气安全整治十大专项行动,全链条推进燃气安全整治工作,全面落实“大检查、大体检、大整治、大改造、大宣传”五大工作要求,着力解决“气、瓶、阀、管、网、环境”六大问题。积极推动实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高质量完成国家“新城建”和“双智”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成效。全面推进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省级监管系统建设,以7个试点城市先行,同步按照“1+1”模式市县一体化推进,全面启动其他设区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全省“一图览”“一网管”,全力打造“江苏方案”。

坚持完善制度建设,协同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体化”。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好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污染联防联控、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一体化示范区供水、排水、燃气专项规划实施落地。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利用,继续推动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应收尽收、宜用尽用。落实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合作事项,推进租房提取业务事项跨省通办,做好购房提取公积金优化,研究住房公积金与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数据共享标准。继续推进取消各地建筑市场准入门槛,探索建立准入“负面清单”。加强长三角区域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协同合作,推动相关标准互认,探索开展区域标准制定。

江苏卫视记者:请问一下交通运输厅的领导,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领域、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目前全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以及下阶段的发展目标、具体任务有哪些考虑?谢谢。

惠先宝: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赋予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新定位。“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省全局性重点工作和高质量发展“最迫切”的任务加以推进。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江苏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

一是“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全省高铁总里程从“十二五”末全国第14位跃升至全国前列,达到2218公里。沿江、沿海等国家级高铁主通道建设实现新突破,沪宁沿江高铁(南沿江城际铁路)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北沿江高铁)江苏段、通苏嘉甬铁路。宁盐联络线开通运营,南京盐城两地实现高铁两小时直达。

二是过江通道建设跑出加速度。建成南京燕子矶长江隧道,全省累计建成18座过江通道,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实现过江通道直通。开工建设张靖皋、海太、通沪、上元门等4座过江通道,全省在建过江通道规模达到10座,有力促进了我省跨江融合发展。

三是“水运江苏”底色更加鲜明。省政府今年出台《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要求加快打造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网以及协同一体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三改二”暨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今年6月8日开工建设,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全省干线航道里程(2488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560个)、综合通过能力(26.2亿吨)、年吞吐量(32.4亿吨)、2亿吨大港数(7个)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四是公路传统优势不断巩固。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去年南京至宣城、溧阳至宁德高速公路,南京至马鞍山高速公路扩建等省际项目建成通车。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提前半年于今年6月20日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改扩建工程。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87公里,实现10万人口以上城镇全覆盖。普通国省干线一级公路占比、农村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居各省区第一。

五是运输机场保障能力持续增强。9个运输机场布局全面落地,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实现双跑道双航站楼联合运行。盐城南洋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建成投用。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淮安涟水机场三期、扬泰机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全省机场客货运保障能力分别达到7280万人次和171万吨。

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强调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交通运输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和基础支撑,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将深入推进交通强省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级城市群特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国内畅通、国际通达的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江苏”。年内建成沪宁沿江高铁,新增高铁里程278公里;加快沪渝蓉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宁淮铁路江苏段等重大项目建设,年内计划开工潍坊至宿迁铁路;加快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完善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序推进铁路专支线建设。

二要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统筹推进二级航道网规划建设,加快实现二级(准二级)及以上航道形成长江干线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的“十字形”主轴,扎实推进宿连航道建设,加快推进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三改二”各项工作。加快深水海港建设,年内建成连云港港40万吨矿石码头以及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

三要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以促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经济板块紧密融合发展为目标,统筹考虑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等不同功能的过江需求,加快常泰、龙潭、张靖皋、海太等过江通道建设,新开工锦文路过江通道。到2025年,累计建成过江通道23座,隔江相望的县(市)之间基本实现过江通道直通。

四要持续提升公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加快沪武、长深、沪陕高速公路江苏段等改扩建工作,年内新开工扬溧高速公路扩建等项目;提升省际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苏州至台州、南京至滁州高速公路江苏段等项目建设;提升苏中、苏北地区县级节点连通水平,年内建成连宿高速公路沭阳至宿豫段。加快建设待贯通路、瓶颈路、省际衔接路等普通国省道项目,继续完善城乡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五要增强机场保障能力。着力提升南京禄口机场国际运输能力,完善环沪机场群布局,加快开工建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加快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工程、淮安涟水机场三期、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南通新机场前期工作。

新华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请问,苏州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金晓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高水平、高质量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实际使用外资61.3亿美元、增长7.3%,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9个,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新设企业5.36万户、个体工商户10.2万家,分别增长10%、20.7%。

在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苏州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第一,更高水平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是重点领域合作协同加力。加快建设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学习借鉴临港片区制度创新经验做法,用好中新、中日、中德、中荷、海峡两岸等平台。推进沪苏港口合作,推动苏州港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主动对接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跨区域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联动上海办好“五五购物节”。二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亮点纷呈。聚焦“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核心功能,组织实施《苏州行动计划》,打造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复合枢纽,共同参与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建设,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虹桥品汇苏州港”等进博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布局虹桥—相城沪苏合作商务会展区,建设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三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突出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探索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国内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国内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在示范区揭牌成立,省际边界联合河(湖)长制治水经验入选《新时代治国理政案例精选(2021)》。

第二,更深层次融入三省一市城市合作。一是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建设,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参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施,苏州被纳入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协同长三角8个城市13个车联网示范区率先启动应用测试互联互通。中新苏滁产业园、中新嘉善产业园、苏阜产业园区有序建设。二是民生服务共享更加便捷。沪宁沿江高铁全线铺轨贯通,通苏嘉甬、沪苏湖等铁路项目加快实施,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对接;康力大道等跨区域道路建成通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启用,上海世外等合作办学项目落地,深化与上海中山、华山、瑞金等医院合作。三是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持续加强。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稳步实施,水质达到Ⅱ类。吴淞江(江苏段)整治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元荡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有序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扎实推进。

第三,更大力度服务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是苏锡常都市圈加速融合。落实好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行动方案和苏锡合作协议,苏锡太湖通道、望虞河整治等六大先导工程加快推进。统筹推进漕湖—鹅真荡“双湖生态客厅”和漕湖北岸综合开发,积极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二是南北合作共建成效显著。先后与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共建工业园,苏宿工业园区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考核中荣膺“十二连冠”,获评国字号荣誉6项、省字号荣誉40余项。三是跨江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运营,张靖皋长江大桥主体工程在张家港开工建设,海太过江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苏锡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

第四,更优品质推进市域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太湖新城建设,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中新昆承湖园区、昆太协同发展科技产业园等市域合作园区加快建设。2022年末,苏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12%,列全省第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5万元、4.38万元,分别增长3.4%、5.5%,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接下来,苏州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突出五个方面:

一是着力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以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为引领,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走深走实。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围绕25个细分产业领域加快布局基础研究创新体系。

二是着力加快重大示范性项目建设。以项目化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高效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推动苏州高铁北站与上海虹桥站合力建设“大虹桥”复合型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推动苏州港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继续加大重点领域、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打造更多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总部项目。

三是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太湖、淀山湖等跨界河湖治理,推动生态空间共同保护、环境协同监管。持续推进新一轮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参与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四是着力打造幸福宜居家园。强化市域统筹,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两项试点”。深化完善南北挂钩合作机制,大力度推进“1+5”共建园区联动发展,打造苏南苏北共同富裕的现实样板。

五是着力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探索,加强都市圈协同联动,探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等毗邻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继续深化苏州-阜阳结对合作。

中国网记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方面,请问省水利厅将开展哪些工作,推进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王冬生: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省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水利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区域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承泄上游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入海,80%的面积处于洪水威胁之下,有洪水走廊之称;江苏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梅雨和台风暴雨常造成涝灾,而秋、冬、春季,淮北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地区易形成干旱。因此,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对于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把治水兴水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位置,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进防洪减灾、调水引水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江苏现代水网体系,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流域防洪能力巩固提升。淮河流域,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川东港整治、黄墩湖滞洪区调整与建设等工程全面建成,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海堤巩固完善工程全面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开工建设;长江流域,新济洲河段、八卦洲汊道、镇扬河段三期等一批河势整治工程与干流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加快实施;太湖流域,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全面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成通水,环太湖大堤后续工程正在扫尾,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开工实施。区域治理有序推进。列入国家专项规划项目的江河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大型泵站改造、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按计划完成;黄河故道等一批区域性骨干河道完成治理,17个片区水利治理逐步展开,区域引排能力持续提升。设区市中心城区防洪体系总体形成。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农村水利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工程体系逐步健全,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92万公里,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四批8县(市、区)国家试点县建设任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98平方千米,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228个,累计完成21个大型灌区、8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正在实施8个大型灌区和26个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投入规模和工程进度均位居全国前列。依托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我省成功战胜了历次洪涝旱和台风灾害,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以来,江苏水利系统锚定重点水利工程投资180亿元以上、农村水利投资80亿元以上的建设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强化建设管理,截至7月底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30.08亿元,农村水利完成投资57.7亿元。当前,江苏正处在奋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我们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都水利枢纽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九路入海、八河通江、三纵调度、五湖调蓄”为纲,以“区域百河”为目,以“湖库闸站”为结,以主脉畅通、水系联通,安全升级、智慧赋能,生态复苏、文化润扬为重点,全局统筹、整体推进江苏现代水网建设。

一是着力建强水网之“纲”。以重大水利工程为“纲”,建强流域防洪主骨架、跨流域调水主动脉,提升流域性河道防洪行洪及跨流域调水能力。沂沭泗治理,推进骆马湖新沭河提标工程立项实施,扩大洪水东调南下入海规模。淮河治理,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整和建设,开工建设苏北灌溉总渠治理,增加洪泽湖洪水泄流能力。长江治理,开工建设扬中河段二期工程,统筹推进长江河势整治;继续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太湖治理,加快吴淞江整治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太浦河后续工程,进一步扩大太湖洪水出路。海堤治理,持续巩固海堤,完善输配水体系,优化工程布局,促进沿海地区发展。

二是着力畅通水网之“目”。以水网、河网为“目”,重点推进纳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区域骨干河道治理,提升河网综合引排能力。秦淮河片区,实施一干河、天生桥河、清溪圩整治,秦淮新河枢纽改扩建等工程,争取开工建设秦淮东河工程,解决秦淮河流域洪水出路不足问题。太湖湖西片区,实施通济河整治等上游河道,疏浚太滆南运河、湟里河等东排入太湖通道,有序推进滆湖退圩还湖,发挥湖泊调蓄作用。淀泖片区,实施千灯浦、道褐浦、清溪河整治,扩大淀泖区涝水入吴淞江能力。里下河片区,实施射阳河、斗龙港等外排入海河道整治,扩大雌雄港、兴盐界河、西冈河等里下河腹部骨干河网引排能力。淮沭河以西片区,实施柴米河、北六塘河整治,扩大淮西地区外排通道,新建扩建排涝泵站,提高洼地抽排能力。我省“十四五”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治理2206千米,其中2023年治理河长443千米,主要包括基本完成睢宁徐沙河等12条续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实施赣榆青口河建设,开工建设老桃花港、沭阳岔流新开河等16条中小河流治理。同时,优化省、市、县三级水网布局,并向农村水系和灌区灌排渠道等辐射延伸,打通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和水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按照“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要求,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建设,持续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

三是着力加固水网之“结”。以水利枢纽节点工程为“结”,将现有水利工程能力巩固提升,作为投资计划重点安排对象,定期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常态化开展病险工程除险加固,保持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特别要加快推进重点塘坝除险加固,41座Ⅰ级风险重点塘坝力争3年消险。谋划新建一批闸站工程,解决部分地区调水排水能力不足问题。2023年,计划加固改造闸站20座,年度建设任务5.67亿元。

我的发言完毕,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对江苏水利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徐州作为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的独立板块,请问在全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承担哪些重要作用?取得哪些工作成效?以及下一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有哪些思路打算?

王先正: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2021年11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部署。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独立的板块,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锚定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引领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取得了扎实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着力发挥枢纽链接作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徐州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带,在促进区域融合、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承接南北集聚高端要素。向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程机械、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等产业已经深度嵌入长三角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向北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28家央企在徐州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35家,不包含银行、保险和通信公司,在建和拟建项目53个、总投资近1500亿元。长城汽车、新凤鸣、无锡上机、上海宝冶集团等120余家长三角或京津冀知名企业在徐投资兴业,其中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42个。持续深化与北京、上海等地大院大所合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0余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51家,特别是在高纯度原料硅、高端半导体激光外延片、细胞治疗药物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内外领先研发成果和转化项目。二是连接东西服务双向开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完善开放平台体系,淮海国际陆港、国际邮件互换局、综合保税区、观音机场等开放平台矩阵初步形成;充分发挥我市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优势,深化与连云港、霍尔果斯等口岸城市资源共享,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成功获批全省及淮海经济区唯一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648列,海铁联运累计发送集装箱超过2万标箱。三是联通内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开展“淮海新消费”系列活动,出台房地产市场 30 条措施,推动消费市场整体回暖。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210亿元、增长11.7%,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扎实开展外经贸促进计划,国家级工程机械产业外经贸提质增效试点成效显著,充分利用境内外展会,重点拓展“一带一路”及RCEP海外市场,上半年,全市进出口增幅居全省首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占比超过 45%。

第二,着力发挥强劲支点作用,积极拓展全省发展纵深。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功能最完备,是支撑全省发展的重要板块。省委信书记要求我们拓展全省发展纵深,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近年来,我们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即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中心城市能级和首位度持续提升,纵深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一是以提升综合实力水平做强支点。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过3个千亿元台阶,去年实现8458亿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经济总量、人均GDP均居淮海经济区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8%、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3%、居全省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内首颗矿用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发射升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提速建设,全省三大科创圈之一的“徐州科创圈”加快打造。二是以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做优支点。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成运营,园博园、方特乐园、极地海洋世界、野生动物园等硬核文旅项目建成开园,地铁1、2、3号线组网运营,4、5、6号线加快建设,连续两年获批住建部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农业强市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现代新型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去年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3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66个,增量居全省第1。三是以促进省域协调发展做活支点。深化与省内周边兄弟城市对接合作,联合开展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苏北物流“金三角”加速构建;全方位与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等城市对接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技术外溢,促进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第三,着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开展跨省域合作的地区之一,既是典型的省际毗邻地区,也是东部少有的资源连片地区,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联系。特别是2018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淮海经济区范围,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区域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相继召开了5届协同发展座谈会,签署18项合作协议,在交通、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务实推进52个具体合作事项,协同发展持续走向深层次、宽领域。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编制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京沪高铁二线、徐明高速、台睢高速等互联互通工程顺利推进,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通车运行,徐州至淮北、徐州至宿州2条跨省际快速路建成通车,我市开通淮海经济区毗邻城市公交11条、日开行班线246班,“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交通同城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产业协同协作方面。成立淮海经济区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联盟,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不断延伸壮大,先后成立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2个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在工程机械、新能源、煤电能源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协同省际毗邻地区打造产业集群。同时,我们还牵头组建首期规模为20亿元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母基金,设立子基金14支,总规模超35亿元,为新能源、半导体、装备制造等产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生态联防联治方面。建立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组和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开展沂沭泗水系综合整治,协同推进大运河、微山湖、骆马湖水环境治理,在全国率先建立边界河湖“五联”机制和跨区域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我市与宿迁市共同制定的《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为省内首个生态领域协同立法项目。在民生共建共享方面。16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住房、医疗等领域78项实现“同城共享”,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医保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深入拓展,区域协同发展全面迈入新阶段。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部署,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放大交通区位、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等优势,努力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突破。一是在更深层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激发强劲动能。抢抓战略机遇,借“东风”、搭“快车”,积极争取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改革试点落地徐州,在深度融入区域重大战略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徐州高质量发展水平,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强化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疗等产业链分工协作,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进一步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大院大所对接,深化与北交所、上交所合作,实现资本与产业、创新、人才的有机联动。二是在更高站位服务全省“走在前、做示范”中作出徐州贡献。坚决扛起拓展江苏发展纵深功能、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任,深入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锚定2025年跻身万亿级GDP城市行列目标,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做大做强“343”创新产业集群,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功能品质提升等方面狠下功夫,保护和传承发展楚汉文化、运河文化,加快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扎实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三是在更大力度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展现过硬担当。以完善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为抓手,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影响力,辐射引领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加速崛起。加快规划实施徐菏普铁、徐蚌高速、丰沛高速、徐临高速、徐淮阜高速等重大项目,壮大淮北徐州、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体量规模,协同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统筹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规划对接,着力提升淮海经济区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徐州的关心关注,在这里诚挚邀请大家到徐州走一走、看一看,全面领略“楚韵汉风、南秀北雄”古彭徐州的城市魅力,亲身感受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勃勃生机。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胡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

责任编辑:冯晓丹

阅读推荐
微信截图_20240428172723_副本.png
4月28日,我国首个“交改直”输电工程——扬州至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正式竣工投运。
微信截图_20240428171612.png
随着免签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加之最近新出台的多项便利化措施。今年以来,江苏文旅持续火爆,入境游热度不断增长,外籍来苏旅游人数稳步上升。
dcf3bedf-80c8-490b-bd1b-d43acc6d6fe5.jpg_副本.jpg
昨日, 2024 “老外看扬州”大型原创IP融媒体活动启动仪式暨“老外看何园”深度体验之旅拉开帷幕。
2024042809162690010421_副本.jpg
上月初,无锡发布了《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十项措施》,其中有一条,提升支付便利便捷化水平,优化外卡受理环境。
MP2UeS0PRSNMtkIJOVjus1OY_副本.png
作为本年度最重磅的国际A级车展,北京车展全球首发车117款(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款)、概念车41款,新能源车型278款,吸引全球1500余家主流车企及零部件制造商同台“打擂” 。
本网策划
主视觉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