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 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2022-06-27 14:38:00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乡村振兴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朱国兵,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史新明,省民政厅副厅长蒋同进,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学锋,盐城市副市长王娟,宿迁市副市长武倩,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江苏近十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朱国兵介绍江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情况。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朱国兵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会,下面由我和大家共同回顾总结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共同展望未来乡村发展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工作推进措施,着力守底线、补短板、扬优势,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近10年间,江苏农林牧渔总产值从5200亿元增加到8000多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2.68万元、增幅达123%。

一、健全完善组织推进体系,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乡村振兴主体责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健全党政负责同志牵头、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的乡村振兴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全面调整充实省市县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各级党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是系统谋划重点工作举措。先后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我省实施乡村振兴的“任务书”“路线图”。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三是设立重点工作专班。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专班等推进机制。一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整合相关力量,推动工作开展。

四是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建立重点任务分工制度、月度工作计划报送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按季调度重点工作进展。连续3年开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专项督查和实绩考核工作。设立省乡村振兴表彰制度,评选表彰65个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200多个先进个人。

二、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坚持将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坚决守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出台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实施意见等,将我省8500多万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49.2亿斤, 创历史新高,生猪存栏1482.6万头,蔬菜产量达5856万吨 ,水产品产量495.5万吨。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呈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好形势。

二是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积极打造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全省10亿元以上县域产业185个,全国产业强镇6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6个。优化加工业布局,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达到60家。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开展“苏韵乡情”等系列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推介活动,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902亿元。

三是着力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2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建设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建成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6.5%。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轮作休耕试点,建设16个部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推进千村万户百企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等行动,2021年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13.9%、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16.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高位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全面完成退捕任务,在国家组织的综合考核中,我省获“优秀”等次。

五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近17万家和8.5万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7家,其中国家级99家。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监管“十万规模主体入网行动”,目前入网主体已达17.1万家。

三、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遵循“四化”同步规律,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抓好农房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重点任务,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成为美丽江苏靓丽底色。

一是突出乡村规划引领。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行动,指导各地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二是持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同步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完成苏北三年30万户农房改善任务。

三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并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苏州、太仓、昆山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等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四是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试点示范逐步转入试点深化和面上创建,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46个。

五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省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已达99%以上,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农村地区4G网络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和物流服务一体化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实现“快递进村”省域全覆盖。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排查解决农村领域民生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让城乡生活品质不再有明显落差。

一是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出台《关于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聚焦重点帮促县、重点片区、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明确“十四五”帮促工作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协调推动各部门出台衔接政策,形成1+29帮促政策体系。

二是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2021年全省农民收入达到2.68万元,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

三是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超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高于国家的省定办学要求,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基本做到每个建制乡镇1所公办卫生院、每个行政村1个村卫生室。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十一连增”,达到每月187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40元。以设区市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四是探索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新北区薛家镇等6个镇、浦口区永宁街道青山村等60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示范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宿豫区推行“三定四专五化”等3个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常熟“小线杆”破解大难题等2个案例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五、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资源要素流向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出台省委一号文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措施、“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重大政策文件和规划,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出台系列有力政策举措,出台财政金融支农16条,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意见,聚焦“育、引、用、留”关键环节,创新基层专技人员“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等政策举措。优先保障产业发展土地,明确市县单列不低于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制定保障和规范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实施细则。整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每年培育15万农民。连续五年承办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示范。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全国第一个以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的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4个整市和33个县(市、区)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六强六化”行动,扎实推进4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13个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

(四)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昆山等6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走过十年,全省依托全国和省改革试验区,累计落实155项改革任务,水稻收入保险试点、农村产权市场标准化建设、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等一批创新成果在面上推广。

总的来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明显进展,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乡村产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内生动力仍需持续激活、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差距仍然较大等。

目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坚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着力推进农机化“两大行动”,强化农业科技装备建设,扩大大豆油料生产,巩固生猪等综合产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总产量740亿斤以上。

二是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坚持生态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为重点,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种价值,打造产业多种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乡村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就是实施道路、水利、能源、物流、信息、农房、综合服务等八大工程。“3”就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等三个体系。我省已经在制定具体方案。

四是加强乡村治理路径创新。持续丰富完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有序推进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持续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推动富民增收。细化落实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方案,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农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农民平均增幅。

六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应用土地承包“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等重点改革成果,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农村金融服务、人才返乡下乡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七是打造试点示范典型。分区域分类型培育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发展。“十四五”期间争创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50个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国家层面今年将启动乡村振兴百县、千乡、万村示范,我们也将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分批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竹

谢谢朱厅长。下面请盐城市副市长王娟介绍盐城的有关情况。

盐城市副市长王娟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盐城市政府,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盐城经济社会特别是对盐城“三农”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十八大以来盐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有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盐城是江苏农业大市,农业体量大、农民数量多、农村地域广,扛稳农业大市使命担当,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为全国探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为全省作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实现良好开局,乡村振兴实绩水平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富民强村帮促、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项工作以市为单位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盐阜大地徐徐铺展。

一、加快转型升级,农业“强”的优势更加彰显。十八大以来,盐城农业加快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11.6亿元,列全省第一位,较2012年年均增长4.2%,成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850.99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全省最大,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52.8%提高到73.3%,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做大做强优势种业,成为国家级三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市之一、中国蟹苗之乡,每年全国70%的蟹苗、全省80%的杂交稻制种来自盐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供战略,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达142.96亿斤,占全省的19.1%,较2012年增长6.3%,可满足江苏约69%的人口粮食需求。粮食等14个大宗农产品产量和规模稳居全省第一,盐城农产品对全国的贡献可以概括为“11223”,就是以占全国0.6%的耕地,生产出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猪肉、2%的水产品、2%的蔬菜和3%的蛋类。二是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粮食、生猪、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等六大优势产业全部迈上了百亿级台阶,万亩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2万亩,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现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789家,较2012年增加325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92家,省级龙头数量全省最多,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由1.39:1提高到2.44:1。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经营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增幅,2021年销售额分别达197.4亿元、216亿元,农业功能加快向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拓展。三是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有杂交稻种业、水稻栽培及西甜瓜种植等院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3个,建成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8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5%上升到69.9%,建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四是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坚持质量兴农,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覆盖,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坚持品牌强农,重点打造“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东台西瓜、射阳大米、阜宁黑猪、响水西兰花强势入选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盐城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二、决胜脱贫攻坚,农民“富”的愿望加快实现。十八大以来,盐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产业富民、改革富民、政策富民,300万盐阜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稳步迈向共同富裕。一是脱贫攻坚成为全面小康标志性成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精准扶贫、聚力扶贫、创新扶贫、阳光扶贫“四位一体”模式,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盐城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18.3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10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2个省重点帮扶县如期摘帽,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富民强村帮促成效明显。脱贫攻坚完成之后,全面启动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02亿元,村平64.3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达80.6%。三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宅基地有偿退出面积超1万亩。探索创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路径,联耕联种改革探索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小田变大田”改革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全市土地流转率达63%以上,较2012年提高30个百分点。四是农民收入实现十年倍增。探索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村民生改善保障机制等创新举措,出台实施“富民10条”等相关政策,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49元,较2012年增119%,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2年的2.17:1缩小到2021年的1.68:1。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共同富裕,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三、持续改善环境,农村“美”的特质不断呈现。十八大以来,盐城坚决践行“两山”理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盐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推进乡村建设打造空间之美。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累计完成9.1万农户住房条件改善,农房改善工作走在苏北前列,启动新一轮农房改善工作。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5个、省级传统村落24个,推行“大数据+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东台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涌现出东台甘港村、大丰恒北村、盐都新民村等一批极具盐阜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二是改善农村环境展现宜居之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所有行政村完成综合整治任务,行政村垃圾整治达标率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市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县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分别达77%、63.58%,盐都建成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8个村获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三是发展绿色农业保持生态之美。在全国率先施行《盐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条例》,畜禽规模养殖场和“一虾两鱼”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治理实现全覆盖,农药化肥实现全域减量施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四是强化基础建设彰显生活之美。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通达率、镇村公共交通通达率均达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标准化建设,农村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实现县域均衡发展;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可以说,这十年,是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改善提升的十年。

下一阶段,盐城将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定位新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紧扣“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发展定位,聚焦“稳粮、兴业、强村、富民、改革”发展主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走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竹

谢谢王市长。下面请宿迁市副市长武倩介绍宿迁的相关情况。

宿迁市副市长武倩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 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宿迁市政府,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宿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这次活动,既是一个窗口,让我们有机会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充分展示宿迁农村新变化、农业新气象、农民新形象。也是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不足、找准努力方向,必将鞭策我们进一步改进提升“三农”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下面,根据活动安排,我就宿迁市近十年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宿迁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花木之乡” “水产之乡”“粮油之乡”“江苏大粮仓”之美称,“三农”工作在全市现代化建设格局中举足轻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路不动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三农”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这十年,农业路子越走越宽,宿迁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加速迈进。十年来,面对农业基础弱、条件差、底子薄的客观实际,深入实施生态高效农业倍增计划,以“三群四链”(花木、河蟹、食用菌三大产业集群,稻米、果蔬、肉禽、生猪四条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六大百亿级主导产业(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态河蟹),推动传统种养型农业加速向三产融合型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粮食生产连续十八年丰产丰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连迈上500亿元、600亿元两个大台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从无到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如今的宿迁,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现实模样正越发清晰。

这十年,农村面貌越变越美,宿迁正由“广袤乡村”向“宜居乡村”美丽蝶变。十年来,面对广大农村房屋老旧、配套缺失、千篇一律等状况,坚持将农房改善、空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一体考量、一体推进,有序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固体废弃物“四项治理”,持续推动农村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激发乡村价值、重塑田园之美,加速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宜居乡村。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经验全省推广,四好农村路覆盖率、农村供水入户率达标率均达100%。如今的宿迁,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拔地而起,乡村越发美丽,社区越发精致,美丽乡村日益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地方。

这十年,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宿迁正由“圆梦小康”向“共同富裕”幸福挺进。十年前,作为曾经全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设区市,我市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核心任务,与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今,我们聚焦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果,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巩固率保持100%。可以说,“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全市农业发展最为迅猛、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农村面貌改善最大的时期。

回顾这10年,我市农业农村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关键是我们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上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把产业群链式发展作为龙头工程,现代农业建设开启新篇章。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以群链式发展提升能级,农业主导产业群链年综合产值突破750亿元。以园区化建设促进集聚,基本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园区体系。以品牌化打造增强效益,“宿有千香”影响力指数跻身全国前40强。

二是把脱贫长效化巩固作为核心任务,富民强村水平实现新跃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打好农民增收“组合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实现翻番。持续拓宽集体经济“振兴路”,村均经营性收入较2012年增长1.85倍。持续搭建衔接过渡“大平台”,构建“大救助”与“大扶贫”相统一的城乡救助信息平台,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把城乡整体性重塑作为根本抓手,乡村环境面貌焕发新气象。生态宜居是农民的梦想,更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我们坚持以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为内涵,突出农房改善龙头引领,在超额完成省定三年目标任务基础上,率先启动新一轮农房改善三年行动,农房改善持续走在苏北前列。突出城乡融合一体建设,大力实施小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形成“以镇为核、带动片区,辐射扩面、梯次跟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突出环境整治整体推进,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向干净、整洁和有序快速改变。

四是把基层系统化治理作为关键一招,乡风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基层治理是乡村社会建设的基石。我们始终坚持共建共享,面上,构建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先导、智治为手段,初步探索出具有宿迁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点上,积极创新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明确“居住地+户籍地”双重管理公共服务事项、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两张清单”,提升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治理水平。

五是把推进集成式改革作为强劲动力,农业农村发展迸发新动能。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我们坚持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引领,以黄河廊道为载体打造改革集成平台,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市民化等政策探索,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空间治理为抓手塑造改革集成品牌,创新实施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治理,累计建成“五改善”自然村380个。以要素放活为重点释放改革集成活力,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十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主线,在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实践中,全力打造粮丰物阜、经济繁荣的“兴旺之乡”,兜底有力、生活美好的“富民之乡”,要素涌流、城乡融合的“活力之乡”,配套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之乡”,和谐有序、文明诚信的“善治之乡”,奋力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一域丰沃的宿迁新乡村,确保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竹

谢谢武市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提问一次。请举手示意。

现代快报记者

“十三五”时期,我们聚焦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重点地区,组织实施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并取得重大成效,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请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对过去帮扶过的这部分对象,将如何巩固提升,确保他们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掉队?

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史新明

谢谢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且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征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一手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促村、重点帮促县区、“6+2”重点片区,加大帮促力度,明确到2025年,重点地区农村居民及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幅高于全省村级平均增幅。

帮促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强化政策衔接和帮促措施,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113条省定支持政策,按照“完成、沿用、优化”的原则进行调整,协调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29项政策,并积极推动落实。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省政府出台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办法,我们配合民政部门对低保标准1.5倍以下低收入人口进行集中认定。目前,农村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已基本结束,省里正在制定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帮扶政策,在省里没有出台规定前,对原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对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按照“总量不变、适度调整”原则,筛选出820个村,按照每村160万元的标准,分批安排资金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目前每村已下达100万元,共安排8.2亿元。省级层面继续向重点帮促村选派第一书记,推动市县同步选派,实现有关重点村全覆盖。对12个重点帮促县区,深化“五方挂钩”帮促机制,各后方单位投入资金2.3亿元,实施项目618个。继续向12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县(区)派驻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目前,新一届工作队已经入驻开展工作。对“6+2”重点片区,深化片区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牵头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编制片区帮促规划和年度计划,集中支持发展了40个重点项目。持续推动黄茅老区强村富民,对黄花塘老区实施“点穴式”帮促,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我们相信,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持续落实下去,低收入人口和重点帮促地区的面貌一定会得到极大改善,一定会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逐步赶上来。

在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的同时,我们围绕“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把目光转向全体农村农民,牵头组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乡村振兴具体工作,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不断增强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农村厕所革命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意见。在市县深入排查基础上,编制下达了“十四五”全省农村户厕改造目标任务159.75万户。今年将改造完成41.3万户,并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予以推进。二是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围绕打造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开展“二二二”示范建设,即到2025年全省建成20个示范县(市、区)、200个示范乡镇(街道)、2000个示范行政村。三是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我们在组织推进农村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建设的同时,正在按照中央要求,组织制定我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四是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形成 “1+4+1”乡村治理模式。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移风易俗三张图。全省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强镇12 个、示范村121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网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江苏近十年来城乡社区治理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考虑?

省民政厅副厅长蒋同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城乡社区治理进入快车道。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加强城市和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省各地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如火如荼,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治理活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是党建引领,“主心骨”更坚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圆满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任务,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支部—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建立良性互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全省基层党组织日益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改革创新,“成果库”更丰硕。构建网格化基层治理机制,全省2.1万个社区、20多万城乡社区工作者在统筹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构建多维创新体系,全省共获评15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3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2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7个全国社区优秀工作法、19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并涌现出了“马庄经验”“掌上云社区”“社区天天乐”“睦邻议事坊”等一大批叫得响的典型经验,基层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三是能动善治,“参与度”更广泛。积极推动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改革,创设城乡社区组织统计数据“一套表”、党建民生“两本账”、工作事项“三项清单”,社区台账和挂牌大幅下降,困扰基层多年的“社区万能章”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普遍建立城乡社区议事组织, 小组自治、邻里自治、楼宇自治、院落自治等“微治理”实践广泛开展。推行以社区为主导、社会组织为枢纽、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全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14.1万家,8.5万名持证专业社会工作者和2193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一线。

四是民生为本,“服务网”更完善。十年来,省级财政每年投入社区建设专项资金1.05亿元,“十三五”以来,以省政府民生实事形式每年改扩建不少于300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共引导地方累计投入超过56亿元,新建、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项目5276个,新增社区服务用房185.3万平方米。目前,全省城乡社区全部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达到61.1平方米。健全涵盖政务服务、市场服务、公益服务、志愿服务、互助服务等协同发展、高效供给的综合服务体系。推行“一门受理、一窗通办、全科服务”模式,采取“公益创投”等方式创新社区服务,全省每年公益创投资金约2.6亿元,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

小社区,大治理。透过江苏城乡社区的十年变化,可以看到从“管理”到“治理”、从“单一”到“多元”、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立体多维智慧的社区治理网络日益健全,为广大居民群众带来更有质感的幸福生活。

迈进新征程,我们将紧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率先实践的丰硕成果,谱写江苏基层治理现代化崭新篇章。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治理创新,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打造主体融合、机制融通、资源融聚、方式融汇的江苏基层“融治理”品牌。二是抓标准创建,制定美好和谐社区评价标准等,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达标、全面过硬。三是抓服务保障,即将出台《江苏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四是抓减负增效,规范行政村社区履职事项,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让社区更好服务于民。

乡村干部报记者

2019年宿迁启动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去年又提出打造空间治理2.0版,请问两版空间治理有什么区别?2.0版的空间治理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宿迁市副市长武倩

感谢您的提问。1.0版是全面推进阶段:我市在2019年-2020年重点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收回来”“用起来”“管起来”,累计收回集体资源51.7万亩、集体资产148.8万平方米,厚实了集体家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基础支撑。2.0版是深化提标阶段:我市在2021年-2023年实施“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治理2.0版,治理范畴从集体有形资源资产向乡村“三生”空间全要素扩展,治理重点从全面整治回收向多元经营、助力发展转换,治理内涵从清违治乱向功能补缺提优、实现美丽宜居跃升。实施空间治理2.0版以来,我们重点聚焦了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优而特”的空间经济。主要做到三个“创新”:创新资源整合。加大低效闲置空间资源整治力度,今年全市新盘活集体资源达1.5万亩、盘活厂房等固定资产40.7万平米。创新运营机制。对沿河、沿路土地,创新建立托管机制,由条线部门委托乡镇管理,村居具体实施,明确村集体收益占比不低于50%。创新共富模式。采取规模流转、入股经营、反租倒包等方式,整合利用集体资源。已量化村集体资产11.69亿元,确认集体成员470万人。

二是建设“聚而合”的空间配套。主要做到三个“改善”:改善镇区生活配套。充分利用镇区空间资源,完善功能配套,建设“15分钟生活圈”。全市新增城市家具1.8万套,改善提升乡镇街区52个。改善社区居住配套。稳步实施新一轮农房改善三年行动,对新建社区坚持一次性配套到位。对老旧小区重点建设集污管网、修复道路、添置路灯,今年已完成69个农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改善自然村庄配套。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动380个自然村庄达到出入口空间、农民户外活动空间、公共服务空间、村内道路水体空间、庭院内外空间“五改善”标准。

三是打造“精而美”的空间形态。主要做到三个“打造”:打造靓丽水系空间。拓展沿河空间治理内涵,打造河网联通和“水清、岸绿、路畅”的水系空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1%,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74公里。打造畅行路网空间。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90.9公里、安全防护工程85公里。营造大美田园空间。结合农业景观打造,推进废旧农膜回收、畜禽养殖治理、农田林网建设,今年累计回收废旧农膜77.4万公斤,治理环境秩序问题2.2万个。

四是共建“清而活”的空间秩序。主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坚持以产业规划优化资源布局,用足用活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政策,为产业群链建设打开空间。加强集体经济治理。对集体资源资产实行“一图一册、一证一表”管理,全市收回资源资产登记入册率100%,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强化乡风文明引导作用,通过“五美庭院”“积分制”等多种方式,以“精神空间”提升引领公共空间治理,全市县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超60%,新建成“五美庭院”6.46万户。

下一步,我市将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升级版推向深入,持续推动公共空间治理提速增效,全面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新空间、拓展新路径。

交汇点记者

请问江苏近十年来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有哪些重点任务?

省住建厅副厅长王学锋

谢谢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房“住有安居、住有宜居”。2012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2.9万余户,实现存量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动态“清零”,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18至2021年,苏北地区累计改善30多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建成了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改善农户的满意率达93.3%。二是村庄“内外兼修、留住乡愁”。“十二五”期间,实现全省城市建成区外所有自然村环境整治全覆盖,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建成了1300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十三五”以来,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省已建成446个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征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在全国率先以省长令的形式发布传统村落保护地方规章,先后命名了五批共439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65个传统建筑组群,其中33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三是小城镇“多元特色、融合发展”。共有22个镇被命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数量居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先后支持全省83个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开展试点示范建设,优选40个小城镇开展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试点,支持393个被撤并乡镇集镇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2021年3月,经中央领导同志审定的《江苏省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督查报告》,用“江苏路径”“江苏样板”等关键词对苏北农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下一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乡村建设行动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全省农房和村庄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农房建设方面,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围绕农村危房和老旧农房,督促指导全省各地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引导农民自我更新住房,2022至2026年计划改善50万户以上农村住房。在村庄建设方面,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推动建设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继续认定公布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动态更新省级传统建筑组群目录。目标到2025年,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有效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

请问今后一个时期,盐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是什么?

盐城市副市长王娟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盐城农业农村工作主要是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方位,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重点和农村改革,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三大融合”盐城路径,勇当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盐城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农业强市跨越实现重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部分地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任务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现代化样板区、农民现代化实践区”,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主要以“三大融合”为路径,探索“盐城模式”。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打造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等6条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一批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强、产值超百亿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农业集群集聚发展。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打造一批领军型、链主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产业融合载体,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现水绿盐城、鱼米之乡风貌的特色田园乡村90个、美丽宜居村庄1000个。全面推进“小田变大田”、农村集体“三资”精细监管等农村改革,实施富民强村行动,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到2025年,全市所有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百姓共享优质服务。到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00元,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是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瞄准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北上海“农业飞地经济”示范区,全力推动农业接轨上海向融入长三角拓展。聚焦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打造东部沿海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对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实施,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高水平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加强县域之间统筹发展,推动境内国有农场与地方一体化联动发展。立足打造中日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和亚太自贸区建设先行区,加快农业融入东北亚经济圈,以区域融合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请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发布会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thumbnail_1711699552903.jpg
日本与无锡,一衣带水,源远流长。随着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在为两地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微信截图_20240419154442.png
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引起食客的食欲,更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微信截图_20240419154153.png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watermark.jpg
4月16日至18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
微信截图_20240418105837.png
4月17日,国家航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2024 “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并公布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安排。
本网策划
主视觉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