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改革开放专场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2022-06-14 16:53:00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为营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的对外宣介发布,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办“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三场——改革开放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荣锦,省商务厅副厅长姜昕,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省国资委副主任李秀斌,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连云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新忠,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荣锦介绍江苏近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举措。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荣锦: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意义。近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更多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宏观经济治理、市场主体、市场体系、民生领域、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创造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各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

一是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重点聚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领域改革方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入开展。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截至目前82家,在全国占比近五分之一,数量排名第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省2021年交易电量达到4000亿千瓦时,交易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2022年参与市场交易用户达到10.2万户左右,数量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通过市场竞争有效降低电价水平,累计降低企业购电成本230亿元左右。

二是围绕稳市场主体、应对疫情冲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疫情以来,紧紧围绕稳市场主体,采取灵活的改革和应急救助措施,全力以赴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及时出台“苏政50条”“苏政30条”“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等助企纾困政策,从加大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方面推出一揽子惠企举措。今年1至5月,减免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费共惠及企业约163万户,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资金惠及企业42.55万户。

二、围绕关键领域抓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一是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部署,推动国有企业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临近收官,截至今年4月底,我省138项改革任务总体完成率95.6%,走在全国前列。积极稳妥开展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15家试点企业累计引进战略投资超过400亿元。民营经济获得更好发展环境。出台系列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全方位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6.7万亿元,占GDP比重的57.3%。“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江苏上榜企业数92家,位居全国第二。

二是市场体系基础不断夯实。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制度,积极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出江苏贡献。出台《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出台了“1+5+13”政策体系,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居全国第一方阵。全面放开市场准入,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作为全国首部促进政务服务地方性法规,取消、下放行政权力事项1344项,省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由原26个部门191项,精简为14个部门46项,“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一张亮丽名片。出台《江苏省社会信用条例》。统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全省1358.9万市场主体、6349万18岁以上自然人信用档案建立,信用信息总量超132亿条。全省8个市创成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总体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先后出台《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消费全面扩容提质升级。2020年全省网上零售额突破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四。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二。

三、围绕平衡发展抓改革,推动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高质量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支持宿迁开展“四化”同步集成改革。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升到47.3%。2014年我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累计实现964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6︰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的省份之一。

二是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6个领域和科技、能源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13个关键环节推进实施。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科学控制成品油消费,合理引导天然气消费,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高效利用、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有序推进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组织海上风电资源竞争性配置,加快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其他非化石能源应用途径。

四、围绕共享发展抓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实施《“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规划和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全省基层功能配置标准实现度达90%以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机制。制定出台包括“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13个领域31类90个服务项目的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明确了各级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责任清单”、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清单”。强化公共服务多层次制度供给。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重点任务清单》《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致力于系统谋划、整体解决“一老一小”突出问题。开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行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行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第三方评估的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从2016年的74.6分提高到86.05分。

二是扎实推进富民增收改革创新。出台《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围绕推进创业富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实施重点群体激励政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加强富民增收工作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33条具体举措。按年度推进收入分配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础,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49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2%。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才能引领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意见。以率先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坚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多措并举、务实推进,加快建成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聚焦“高质量市场环境、高能级商品和消费市场、高效率要素资源配置、高水平市场开放、高效能监管体制机制”5大重点领域,开展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知识产权保护、消费提振、现代服务业发展、海外消费回流引导、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网络市场监管、食品安全10项行动。三是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研究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健全完善全省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完善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江苏优秀企业家精神。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胡竹:

谢谢李主任。下面请省商务厅副厅长姜昕介绍江苏近十年来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关于推动外贸外资创新发展、推动开发区和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姜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商务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克难奋进,主动作为,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外贸创新发展,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深化自贸试验区、开发区建设发展,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和全国商务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对外贸易实现量质齐升。2012年至2021年,江苏进出口总额从34598.2亿元人民币发展到52130.6亿元人民币,连续跨越4万亿、5万亿两个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位,2021年进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为13.3%。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8.1万家,较2012年增加3.6万家。对外贸易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全省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省比重为56.2%,较2012年提升16.2个百分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达25.4%,较2012年提升5.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占全省比重达38.5%,较2012年提升12.5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省现有省级以上外贸转型升级基地81个,其中国家级基地45个,基地数量和发展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实现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13个设区市全覆盖,共培育认定了34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和32家省级公共海外仓。全省服务外包业务规模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国家级服务贸易载体增至17个,数量全国第一。获批开展三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累计24个试点经验案例在全国推广。

双向投资合作稳中提质。利用外资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至2021年全省累计吸收外资超24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保持在18%左右,十年间我省利用外资规模有八年位居全国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外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吸收外商投资占比从2012年的13.6%上升到2021年的24.4%,全省累计认定33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外资企业立足江苏,发挥优势作用,推动我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全省不断深化外资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对外投资稳中有进,先后设立了全国首家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全程相伴”江苏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对外投资制造业占比由2012年的14.1%上升到2021年的35.2%,境外并购占比由2012年的19.7%上升到2021年的45.2%。深入推进“重点合作园区提升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占全省的比重由2012年的18.7%上升到2021年的23.9%。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柬埔寨西港特区建设。

自贸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江苏自贸试验区于2019年8月正式获批设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系统集成、联动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贡献了全省11.3%的外贸进出口、8.4%的实际使用外资、10%的税收,开放度和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3年来,总体方案明确的113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累计总结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其中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项在国家部委完成备案,88项在省内复制推广;303项省级管理事项赋予自贸片区实施;《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2021年正式施行;制定出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38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试点。产业创新质态不断提升,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快速增长。

开发区建设更富成效。我省现有经国务院、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共15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7家,比2012年新增1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家),省级开发区11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全省1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0%的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的固定资产投资,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90%的1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外资大项目集中在开发区。

发展能级迈上新台阶,在去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江苏6家开发区入围前30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六连冠”。全省评定72家省级特色创新产业园区,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评定35家省级智慧园区,引导开发区加快推动数字化发展;评定18家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推动开发区开放能级不断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布首批6个方面9项体制机制改革实践案例,鼓励各地开发区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去行政化改革,2018年《江苏省开发区条例》正式施行。区域评估试点事项扩大到10个,受到相关国家部委肯定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二、坚决扛起职责使命,持续推动江苏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各领域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商务部门使命在肩、责无旁贷。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激荡,我们将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建设开放强省,推进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突出关键增量,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持续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提升出口商品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抓住数字经济这个关键增量,积极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统筹推进跨境电商发展“五大工程”,探索江苏跨境电商发展路径模式,持续推广“市采通”平台,支持江苏自贸试验区探索发展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南京、苏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和梯度培育,跟进落实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突出能级提升,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稳住制造业外资占比,开展促进存量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外资企业参与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优化引进与高端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外资总部、研发中心等政策,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建设省级培育库,打造总部经济高地。

突出制度创新,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系统集成改革,加大省级层面赋权力度,加强与省内重点开放平台联动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持续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突出改革赋能,推动开发区创新提升。持续深化区域评估改革,加大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力度、创新成果应用模式。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力争形成更多有影响的改革成果。推进特色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境外合作园区平稳发展,深化国际合作园区对外合作,提升开放能级,扩大国际影响力,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突出主动融入,服务重大战略重大决策落实落地。深化“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深入推进“丝路贸易促进”和“重点合作园区提升”两大计划,加快发展丝路电商,支持境外园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积极拓展国际经贸格局。抓住RCEP生效实施契机,打造高层级经贸交流平台,推进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深化与东亚、东盟地区经贸交流和产业合作;稳固拓展对欧美的合作,发挥好经贸“压舱石”作用;做优国际咨询会议等跨国公司机制化沟通平台;积极筹备东盟—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论坛暨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优化省内区域开放布局。形成南北联动、多路并进、各展所长的全方位开放局面。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们将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彰显商务部门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胡竹:

谢谢姜厅长。下面请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介绍苏州的有关情况。

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各界一直以来对苏州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苏州近十年来改革开放领域的相关实践和成果,以及未来的目标和打算,作一简要介绍。

这十年来,苏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创体制机制优势,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卷。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由 2012年的1.2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2.27万亿,位居全国第6位,年均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9万亿增长到4.1万亿,位居全国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04亿元增长到2510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进出口总额由3057亿美元增长到3921亿美元,位居全国第4位。

一是聚焦科技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深化改革,以改革精度提升创新浓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全省首位。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成功落户;锚定产业科技创新主线,成功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效明显,累计落地场景57万个,2021年交易额全国第一。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4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4万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总量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连续十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城市”。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获批创建,布局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有效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1165家、17942家,均位居全省第一;“智改数转”经验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8家,位居全国第三;全球“灯塔工厂”累计达5家、占全国的1/6。

二是聚焦对内对外开放焦点难点深化改革,以改革破题提升开放能级。一方面,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共享国家重大改革红利。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基本农田规划调整试点等62项重点改革有序实施,32项制度创新入选示范区典型案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加快建设,虹桥—相城沪苏合作商务会展区有力推进;成立上海港空箱中心太仓港空箱分中心,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加强南北挂钩、东西合作,苏宿工业园区在全省共建园区考核中实现十一连冠。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自贸区苏州片区影响力不断扩大,苏州片区面积占全省自贸区面积一半以上,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30余项,其中6项、25项分别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开放平台层次不断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位居第一,成为全省首家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苏州获批全国6个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之一。昆山获批全国首家两岸特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实施范围扩大到昆山全域。太仓中德合作入选“第三批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融入“一带一路”步伐加快,沿线34个国家和地区共投资459个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61亿美元,占全市境外投资总额的28%,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列入中埃两国政府重点支持项目。

三是聚焦生态环境顽瘴痼疾深化改革,以改革韧劲提升人居品质。坚持绿色发展,将改革的思路贯穿于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美的苏州底色更加彰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年平均浓度全省最低;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成效显著,长江干流及主要通江河道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制定出台太湖生态岛条例,太湖连续14年安全度夏。“双碳”建设扎实推进,主动对接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成功发行规模2亿元的省内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建立绿色助企机制,完成全省首例排污权抵押贷款。生态修复成果显著,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群”,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首批美丽山水城市。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实践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

四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改革,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牢固树立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以改革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1.93缩小至2021年的1.85,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万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教育事业上,“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有序推进,全市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持续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招生比例达到65%;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稳步实施。医疗卫生上,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获批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完成医保“一卡通”项目建设,实现医保同城同服务,与全国97.6%的统筹地区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市三级医院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古城保护上,跻身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科学理顺古城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成立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持续擦亮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金字招牌。

下一步,苏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破局开路,勇攀发展“新高峰”,不断开辟现代化建设新境界。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奔赴,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国资、民资和外资一视同仁,全方位投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营造更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成为苏州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

二是始终坚持法治化道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聚焦大局所需、群众所盼、问题所在,加强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公共数据等重点领域立法。切实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全面打响“苏城善治”品牌。

三是始终坚持国际化方向,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立足现有开放优势,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巩固提升传统市场经贸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化中新、中德、中日等平台建设,推进苏州自贸片区试点经验集成创新,更好发挥开放平台集聚辐射效能。

四是始终坚持数字化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速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经济蝶变催生产业创新集群聚变。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在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普及推广便捷化智慧服务,形成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范式。全面推进“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国数字政府样板城市。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苏州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继续坚定不移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添活力,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让安居者心满意足,让乐业者心有所属,让逐梦者心想事成!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胡竹:

谢谢顾市长。下面请连云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新忠介绍连云港的相关情况。

连云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新忠: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连云港是西游记文化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孙悟空的故事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完成我们新时代的“西游记”。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连云港承载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2017年6月8日,在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连云港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是鲜明的特点。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助推开放,激发动力,创新赋能,加快“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努力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勇探索、作贡献。我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畅通陆海联运通道,着力打造标杆示范项目。港口是连云港开放发展的核心资源。近年来,我们坚持实施“以港兴市”主战略,强化规划引领,制定高质量推进“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发展实施方案,努力把总书记指示要求落到实处。一是深化陆海联运通道建设。目前,港口航线总数达到83条,覆盖中东波斯湾、美西南、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港口,串接起13条海铁联运通道及苏鲁豫皖内河港口。202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8亿吨、集装箱运量504万标箱。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铁公水、海河江多式联运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多式联运便捷物流渠道、“车船直取”零等待模式获得国务院认可推广。深化与上海港口集团战略合作,与甘肃等内陆省份共建共享连云港出海口。中欧班列借助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喀什4个过境口岸,实现对中亚地区主要站点全覆盖,至土耳其、波兰、德国和日中蒙、中吉乌等班列线路稳定运营,今年前5个月开行331列、同比增长45%,满载率基本达到100%。

二是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自2015年投产以来累计完成集装箱进出场量156万标箱,其中今年前5个月完成11万标箱、同比增长38.9%。高起点推动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建设,专用铁路及装卸场站开通运营,完成物流量1.1亿吨,其中今年前5个月完成物流量2485万吨、同比增长44%。三是提升对外开放能级。2019年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获批以来,通过一系列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形成115项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累计新增注册市场主体较获批前增长11倍。推动成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与淮海经济区成员城市、新疆霍尔果斯签订共建共享自贸试验区协议。出台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市共建共用综合保税区。成功承办中国中亚论坛、上合组织国际圆桌会议,新亚欧大陆桥安全走廊国际执法合作论坛、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等平台载体影响日益扩大。外资外贸稳步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务不断拓展。

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实践,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硬支撑。我们立足实际、聚焦问题、勇于革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专项行动,推动“放管服”改革在更多重点难点领域实现突破,切实把为企服务做到“最后一米”。着力打造有温度的人文环境,健全领导挂钩、结对服务、定期会商等政企沟通机制,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千方百计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全面落实国务院稳经济6个方面33项措施和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出台惠企纾困政策50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稳增长各项政策,实行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着力帮助解决物流、资金、用工等现实困难,提升为企服务水平。

1-5月份,全市累计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83.5亿元,减收和返还企业失业保险费2.3亿元。通过一系列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经营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在这里向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解决企业开办、跨域办理、准入准营方面遇到的难题,办理时限压缩幅度超过90%,不见面办理比例达到99.7%,获国务院大督查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通报激励。第二个是水晶、海鲜等电商产业异军突起,我市跻身“中国淘宝直播第三城”,带动就业近80万人,水晶发货量位居国内前3名,电商快递业务量从7500万件激增至4亿件,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印证了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突出重大产业引领支撑,加快产业体系现代化跨越。一是聚力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对标世界先进园区,制定世界一流标准体系,从绿色发展、环境改善、安全管控、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运行管理等7个方面明确了100项指标衡量标准。总投资677亿元、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今年投料开车,卫星石化、中化国际等一批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展露雄姿。

二是壮大地方特色产业。聚力发展新医药产业。恒瑞、康缘、天晴、豪森等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在行业持续领跑,累计获批上市一类新药16个,占全省比重45.7%,占全国比重14.3%,居全国医药城市首位。生物医药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华药港”快速崛起。6月10日公布的2022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榜单显示,恒瑞医药排名第32位,第四年进入该榜单。高性能纤维、风电等产业加快发展,中复神鹰碳纤维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填补国内空白,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半壁江山。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出台“1+6”人才政策,包括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教育、卫生、技能等6个专项人才政策。统筹推进招引“高精尖缺”、壮大技工队伍、培育乡土人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5万人。连云港本土民营企业家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打造高颜值家园。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在全国率先完成市域范围战略环评,建立生态红线管控、环境质量底线管控、资源利用上线管控、负面清单管控“三线一单”制度。实行市、县长直接分管环保工作机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1年,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Ⅲ类比例达86.7%。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市生物多样性水平位于全省前列,珍稀濒危物种占全省81%,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十几年的伪虎鲸重新出现。以极大战略定力推进化工园区转型升级,依法关闭退出低端落后化工企业264家。实施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建设、清水进城行动,水库生态效益日益凸显。这些积极变化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坚决践行“两山理论”的决心和行动。

五、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手抓社会综合治理,一手抓民生保障供给,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比如,我们强化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推行“党委领导、议事会协商、居委会实施、监事会监督”的“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新模式,扩大了基层协商民主,融洽了干群关系,相关做法在全国推广。比如,建立“四级书记抓信访”工作机制,2021年全市到市及以上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4%,赴省进京上访量全省最低,信访案件化解率全省领先。我们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机制,每年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揪心事。比如,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促进条例,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和实训基地。比如,用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让“学有优教”更加可及。我们注重城市内涵建设,让群众的归属感、荣誉感明显增强。首创即成全国文明城市,并提升标杆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进入全国前十,入选中国十大心仪之城、最美旅行地。这一张张城市名片的背后,凝聚着全市人民共建的付出、共享的喜悦。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加快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一步一个脚印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重点在五个方面务求突破:一是加快高质量发展之“至”。坚持重大产业引领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华药港”和国内领先的“中华材料港”,加速崛起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沿海产业重要增长极。二是加快高层次开放之“至”。全方位深化改革,高水平扩大开放,构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跃上新台阶,“标杆示范”项目打造达到新高度,自贸试验区创新策源地作用充分彰显,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更加畅通。

三是加快高颜值家园之“至”。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依托山海相拥、城海相融的资源禀赋,高质量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持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打造让生活更美好的公园城市和田园乡村,让“百里蓝湾、美丽港城”成为美丽江苏、美丽中国的生动样板。四是加快高效能治理之“至”。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精准抓好疫情防控,持续狠抓风险防范,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不断筑牢保障高质量发展防线,努力打造“最安全城市”,确保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五是加快高品质生活之“至”。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健康连云港建设更加深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让港城发展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让共同富裕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充分显现。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胡竹:

谢谢杨市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中新社记者:今年以来,江苏吸收外资逆势增长,外资企业持续看好江苏,请问江苏将如何进一步稳外资?

省商务厅副厅长姜昕: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应对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努力将江苏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全省上下加大投资促进和招商引资力度,稳外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坚持对标先进、深化改革、协同联动、法治保障,加快打造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服务便利高效、权益依法保护的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全力为外资企业在苏投资发展保驾护航。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持续落实国家外资领域扩大开放政策。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推动汽车制造等领域开放举措有效落地。继续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落户江苏,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二是以“四个一”为抓手,持续提升外资企业服务水平。一个专班,即充分发挥省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动态调整完善重点外资企业和重点外资项目清单,会同省相关部门加强全流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相关困难问题,有效保障行业龙头外资企业运行稳定,加强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一个品牌,即持续打造“外企与部门面对面”系列品牌活动,多渠道联合做好与外资企业的沟通,优化外资政务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一个平台,即办好江苏开放创新发展国际咨询会议,打造与跨国公司常态化沟通机制平台。一套政策,即加强对外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外资总部经济,推动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加快出台外资研发中心鼓励政策,做好进口税收政策资格认定,支持外资企业在苏深耕发展、融入国内循环。

三是以系列组合拳为保障,持续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政策,加快推动《江苏省外商投资条例》立法。继续推动破除行业壁垒,提高行政执法公平性,做好出台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确保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持续完善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落实《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外资企业投诉事项,依法保护外商投资者权益。认真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信息共享,优化动态监测,强化风险防范。发挥外商投资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作用,健全外商投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做好事中事后监管。

现代快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围绕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面有哪些典型举措和突出成效?下一步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强链为总抓手,坚持增量提升和存量优化并举,扎实推动制造业加速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近年来,围绕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物联网、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如持续开展智能制造工程,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和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建车联网发展先导区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全省集成电路、物联网、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基本实现年均翻番,初步建立起包括整车、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动力电池的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1万台,形成一批机器人重点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特色产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于2020年突破万亿元和千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我省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16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已提高到70%左右。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纺织、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持续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过剩产能,在造纸、印染、铸造、电镀等行业每年实施一批低端低效产能退出项目,为发展先进制造业腾退空间。在全省推广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通过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高质高效发展。开展化工、民爆、船舶修造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特别是围绕化工行业,先后开展“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等专项行动。2021年,全省七大高耗能行业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3.5%下降至2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7.5%提高至47.5%。全省30条优势产业链中,特高压设备(智能电网)、晶硅光伏、风电装备、起重机、特钢材料、品牌服装、轨道交通装备等7条产业链已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以两化融合为主线,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大力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树标杆,分类培育一批示范样板。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实现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应用创新转变。对中小企业,通过建设全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开展规上中小企业免费诊断服务,推行专精特新企业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帮助解决不会转、转不起的问题。对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企业基于平台开展协同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和配送等全环节应用创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二是抓创新,推动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软件方面,开展软件产品开发和行业数据集、算法模型研发,加快在研发设计、生产管控、嵌入式软件等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大批优质产品、服务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广一批优质工业APP。硬件方面,聚焦智能成套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短板,组织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装备保障体系。三是强支撑,夯实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一市一重点平台、一行业一重点平台”培育计划,加强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推动企业内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网络产品和服务“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加快建设新型数据中心,提高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建设比例,增强高性能算力供给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动省重点集群和产业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覆盖,通过标识“身份证”,实现工业互联网异主、异地、异构信息互联互通。四是建生态,形成完整可持续发展体系。建立统一资源池,聚合省内智能装备服务商、网络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咨询服务商等优势资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集成服务。出台专项政策包,省级每年安排1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对智改数转项目给予贷款贴息、绩效(设备)补助等支持,市县还将结合实际进行配套。成立战略咨询专家组,实施数字化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强化智力支撑。打造金融产品库,与省内主要金融机构合作,持续推出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样性系列化金融产品。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全省5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实现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显著壮大,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新华网 记者:作为全省经济发展“压舱石”,今年以来苏州经受住了疫情考验。我想请问一下,苏州在稳定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创新的办法?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

感谢您的提问。苏州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想方设法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企业复工复产难题。出台实施企业纾困46条、服务业纾困20条、文旅纾困18条、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等政策。上线“苏链通”供应链对接平台,创新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截至目前,全市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全部正常生产。另一方面,我们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为经济平稳发展注入动力。开展“外企服务月”“重点外资项目推进月”等活动,健全外资商会常态化沟通机制。聚焦世界500强和头部企业,持续开展“云招商”“云签约”。1~5月,预计完成进出口1610亿美元,同比增长9.4%;预计实际使用外资52亿美元,同比增长65%。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当好全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一是加快降本纾困。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解决各类问题诉求。及时兑现规模性减税降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为特困行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贴息等支持。二是坚持扩大内需。用好数字人民币,办好“苏新消费·笑拼苏州”购物节。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REITs、专项债等扩大社会投资。支持刚性和改善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以“智改数转”为重点,促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四是稳定外资外贸。制定促进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政策,引导存量外企未分配利润向研发中心、投资性总部再投资。全方位开展贸易促进活动,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谢谢!

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

能否具体介绍下,十年来,我省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方面又有怎样的打算?

省国资委副主任李秀斌:

感谢你的提问,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支柱和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的依靠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的国有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布局结构的调整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从数字上看,我们相比于2012年全省的国有经济企业国有资产的总量,突破了24万亿,比2012年相比增长了4.5倍左右。净资产突破了6.8万亿,增长了3.2倍左右。我们江苏的企业国有资产的总量在全国,跟江苏的经济总量的地位基本相称,在全国位居第二位。从省属企业来说,我们省本级,江苏的企业国有资产的布局,省本级的占比相比市和县区,省本级是相对比较少的。 我们省本级是2.2万亿的资产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大概11%左右,市一级的企业国有资产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大概35%左右,县区占全省的比重超过50%,省本级在全国的总量相比于全国其他的省和直辖市,我们的总量在全国也是不多的,总量大概位居第12-13左右。但是我们的经营制效,资产配置的质量,在全国是领先的,是一流的水平。我们的总量相比较少,跟江苏的经济结构和江苏传统上,省本级基本不管企业,基本上企业都在市里边。所以说总量配置相对少,但是我们质量还是很优的。配置的结构,刚才您问到的是结构调整方面,我们省一本级的主要的结构在重要的骨干的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的能源和重要的金融,主要这三个方面的配置在省本级。还有一些是副业服务业方面的配置。在县区里边,城市公用公用事业配置的较多,其他的制造业领域配置的相对要较多一点。十年的国有经济的发展,江苏应该说是跟全国总体上相比是一致的,就是国有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的论述和讲话,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相比于十八大前,关于要不要发展国有经济、要不要发展国有企业、要不要把国有企业做好、国有企业能不能做好的争论,我们这十年我们不再争论了。也就是说,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指引下,我们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我们心无旁骛搞发展搞建设,十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得到了全面的加强,相比于十八大之前存在的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情况,这十年来我们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得到了根本性的加强,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我们现在座的媒体多数都也是企业化运作,我们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党的领导这十年的加强是根本性的。

第二个是,这十年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的越来越深入,特别是近三年中央布置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正在有条不紊进行收官。今年是国有企业三年改革的收官之年,刚才荣锦主任在发布的时候也讲了,江苏的138项改革任务我们完成95%左右了,我们计划在今年上半年6月底之前能够总体收官。所以说三年行动的改革,国有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老国企的僵化的形象也得到了根本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活力、竞争力抗风险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江苏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两次受到全国的通报。

所以说您刚才问的布局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江苏十年取得了根本性的成就,下一步的工作我想推动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国有资本的发展和壮大,调整优化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我们主要是还围绕几个方面进行推进。第一,还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要守住守牢。第二,要持续的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永远在路上。市场化沿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条路要坚决的走下去。要健全市场化的机制,要激发企业的活力,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的把这个命题做好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仍然要坚持市场导向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持续铺推动布局的优化和结构调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的意见,我们国资系统也在编制各自的,不同条线上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一些规划和推进的计划。我们这些计划、规划要推动实施,要落地落实。第四,还是要在推动国资监管上下更大的功夫。在国字监管体制的改革优化下更大的功夫,有好的监管的体制,有好的运营的机制,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优化调整,市场化机制的健全,竞争力的提升,在国家重大的科技支撑重大战略方面,要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压仓石的作用。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大盘的过程当中,国有企业要担当要作为,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在稳住经济大盘方面,发挥国有企业应有的作用。我想简单回答您的问题,相关的素材我们也提供给相关单位。这里边的素材比较详细,你们尽可使用,欢迎你们多报道国资,多报道国企,讲好国企故事,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李主任,刚才您在发布中,提到了江苏要努力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出江苏贡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江苏如何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意义,和接下来有哪些具体任务举措?

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荣锦: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统一大市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破除国内市场壁垒和打通关键堵点,构建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的国内大循环体系;另一方面要以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基础支撑,吸引和汇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准确把握、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中央部署。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彰显了党中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有力有效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将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从5个方面推进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一是以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为抓手,建立健全市场制度规则。二是以高标准互联互通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市场基础设施网络。三是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积极促进要素市场发展。四是以实现高质量供给为引领,全力建设高水平商品和服务市场。五是以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为关键,加快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能力。我们也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区域统一市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区域统一市场相互间的进一步开放,为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香港商报记者:

杨市长,刚才您在发布里提到,今年前5个月,连云港中欧班列开行331列,同比增长45%,中欧班列运营质效不断提升。我想请问一下,近年来连云港在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上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连云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新忠:

感谢您的提问。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连云港中欧班列开行已突破4500列,累计完成运量39.9万标箱,其中过境运量全国领先。为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质效,我市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不断拓展新通道。依托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借助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喀什4个过境口岸,重点打造了6条班列精品线路,覆盖104个国际货运站点。二是积极开拓新业务。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运输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汽车配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扩大到建材、家居、机电、粮食、矿产等各色货物,并形成海铁联运、铁空联运、铁公联运等国际多式联运模式。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铁路发运计划支持,推进欧洲班列整列开行,全力拓展回程班列货源,2019年已实现班列“重去重回”,其满载率、重箱率基本达到100%。三是主动探索新模式。研发“一带一路”多式联运智慧监管平台,先后推出同一集装箱“海—铁—空”联运、“内陆—中亚—东南亚—中亚”循环利用等运输模式,同时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创新实施“保税+出口”混拼、“船车直取”零等待、“哈麦全程多式联运”、中亚钾肥过境“集改散”等模式,不断提高作业效率,压缩货物在港时间,跨境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国际过境班列货物抵达连云港后可以直接卸船分流至场站装车发运,整体过境效率提升75%,企业成本降低60%。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总书记关于“打造标杆和示范项目”的指示要求,依托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积极争取班列发运计划和图定班列支持,不断拓展新通道新货源新项目,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班列竞争力。同时,扎实做好中欧班列合作论坛筹备工作,力争将论坛办成为全局添彩的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

标签:发展;改革;国有企业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6604f576e4b04ffebdb5fcb3_副本.jpg
高速公路流量最高日预计为假期第一天(4月4日),将达362万—392万辆,普通国省道流量最高日预计为假期前一天(4月3日),预计为15150—16480辆。
14764c5b388456885de56deaf240acf1_副本.jpg
在马尔代夫的卡西度岛上,风力发电机高高耸立,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2024032808372787975576_副本.png
当前总部设在无锡的连锁餐饮企业达40多家、全国门店数超过6000家。
202403261955101711454110798_701_b_1920x1080_副本.jpg
专家介绍,“仙女虾”其实不是虾,是一种节肢动物,学名叫“枝额虫”,也叫丰年虫或者丰年虾。
微信截图_20240326111631.png
近日,一位来江苏邳州洽谈业务的印度小伙,不慎把钱包弄丢了。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10409443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