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发布厅 > 省委发布会
2018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来源:交汇点直播   2018-05-03 09:08:00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制定了省委一号文件《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于近日印发。

  杨力群(省委外宣办副主任):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借这个机会我谨代表省委外宣办,向节日期间工作在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对大家一直以来传播好江苏声音、讲好江苏故事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全面介绍2018年省委一号文件的新目标、新举措、新政策。大家都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已经连续十五年出台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初,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描绘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宏伟政策蓝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谋篇布局,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制定了省委一号文件《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于近日印发,对推动江苏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今天,我们邀请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大家通报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杨根平同志;省文明办副主任葛莱同志;省综治办副主任李三顺同志;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同志;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建平同志;省住建厅副厅长刘大威同志;省农委副主任蔡恒同志;我是省委外宣办副主任杨力群。

  现在,请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杨根平同志介绍省委一号文件主要精神。

  杨根平: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此次新闻发布会,主要是发布《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即省委2018年1号文件。下面,就三个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粮食总产稳定在700亿斤左右,粮食供求实现总量平衡、口粮自给,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讲很不简单”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步伐,蔬菜播种面积2250万亩、产量5800万吨,2017年出栏生猪2847万头、家禽7.1亿羽,水产品产量523万吨,淡水渔业产值1227亿元,列全国首位。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64亿元,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超过420亿元。

  二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比重91%,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5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这四项指标均列全国各省区首位。

  三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万元,增幅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28︰1,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28.9%。

  四是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95%的行政村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颁证面积4951万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7110个,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710亿元,年分红总额超过100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市场实现县域全覆盖。

  五是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村级资产总额2687亿元,村均1519万元,其中经营性净资产1173亿元,村均663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310亿元,村均170万元。

  六是农村民生持续改善。镇村公交开通率达67.7%。农村地区宽带覆盖率提升到95%。区域供水入户率85%。所有村庄完成一轮环境综合整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全面展开。农村社会保障标准稳步提高。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人口两年减少133万人。应该讲,江苏农业农村所取得的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乡村振兴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江苏“三农”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一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江苏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紧缺,全省耕地面积6876万亩,人均耕地只有0.86亩,已接近联合国提出的0.8亩粮食安全警戒线。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产品需求结构加快升级,但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受全国粮食产销大格局影响,近几年我省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三高”叠加,粮食库存创历史新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2.33︰1,高于全国2.14︰1的平均水平。

  三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科研与应用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全省中低产田占比超过40%,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部分丘陵高亢地区水源缺乏保障,农业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

  四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亟需创新。1246万农户户均承包耕地仅有4亩,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比重仍超过40%。务农劳动力尚有1270多万人,平均年龄达到54.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0%,“谁来种田”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五是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主要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较慢。农民财产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且区域不平衡性突出。

  六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障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农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依然向城市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从解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出发的。

  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全面分析我省“三农”发展现状,清醒地认识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走在全国前列,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对江苏“三农”工作寄予厚望。

  总书记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7年底视察江苏时,就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必须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中央的战略意图,把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总的目标定位,切实承担好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把城镇化搞好了,大量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大问题。目前,我省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8.8%,但作为一个8000万人口的大省,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还会有相当规模;即使城镇化率突破70%,也还有二三千万人生活在农村。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城市人口也不可能毫无限制增长。现在,我们的很多城市确实很繁荣、很漂亮,但不少农村地区的差距还很大。如果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进入新时代,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乡村的地位和价值。当代乡村已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区域,还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不可或缺的功能。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秀美的田园风光、清新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俗文化、恬静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人们创新创业、生活居住、养生养老的新天地,田园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追求。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乡村尽快富起来、美起来,努力形成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让美丽幸福乡村成为江苏发展的鲜明标志。 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是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解决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问题的必然要求,江苏有这样基础和条件,也应当有这样的担当和作为。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苏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展现江苏鱼米之乡的“最靓颜值”。

  二、文件研究起草的过程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我们努力将中央的部署要求和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主要把握了以下 5 个方面。

  一是 全面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三农 ” 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今年 1 号文件精神,特别注意把握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新政策,在我省实施意见中充分加以体现。

  二是 体现领先率先定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 “ 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汪洋同志希望江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走在全国前列。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中央要求,明确目标定位,努力体现到力度更大、进程更快、质量更高上,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 突出问题导向。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全面系统梳理我省 “ 三农 ” 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对策举措,努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四是 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研究提出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江苏实际的改革举措,加大城乡配套改革和深化农村改革力度,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增添新活力、争创新优势,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五是 注重操作实施。从省级实施意见定位出发,既提出工作要求,又明确工作载体和抓手。在各方面的工作部署中,研究提出相关行动和计划,明确重点量化指标,力求可实施、可操作、可考核,能够落地见效。

  第 1 部分,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 “ 三农 ” 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解放思想、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建设 “ 强富美高 ” 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二是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三是坚持城乡融合、共同繁荣;四是坚持农民主体、维护权益;五是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六是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七是坚持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 “ 三个时间节点 ” 。根据中央确定的 “ 时间表 ” ,从江苏实际出发,确保完成各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展现现实模样。到 2050 年,乡村全面实现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 2 部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文件提出要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推进措施上,重点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品牌强农、农业科技兴农、开放型农业提升、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6 项行动。 2018 年至 2022 年,着力打造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现代种业、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等 8 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 3 万亿元。开展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全程机械化 “ 三项工程 ” ,到 2022 年,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提高到 65%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提高到 95% ,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 9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 72% 。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 5 年内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 30 个、超 5000 万元的产品品牌 300 个。

  第 3 部分,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文件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在推进措施上,重点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集中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行动,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生态河湖建设行动,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 5 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 5 年培育 500 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有效保护 1000 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带动市县建设 1 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

  第 4 部分,繁荣农村文化,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件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总结推广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经验,积极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崇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在江苏蔚然成风,凝聚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推进措施上,重点组织开展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等行动。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传承乡土文脉,打造一批乡土文化地标。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5 年实现全覆盖。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和功能配置标准,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5 年内乡镇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基本建成体育活动室和多功能运动场。深入开展江苏省文明镇创建活动,到 2022 年县级以上文明村比例达到 65% 。

  第 5 部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推进措施上,重点组织开展镇村干部培训提升、万村善治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等行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镇村书记 “ 双培养双提升 ”5 年行动计划,到 2022 年,每年重点培养 100 名乡镇党委书记、 1000 名村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拓展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办机制,力争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创新乡村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到 2022 年实现农村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深化农村集体 “ 三资 ” 管理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第 6 部分,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创造美好乡村生活。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文件提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兴办农村民生实事,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推进措施上,重点组织开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教育提升、健康乡村建设等行动。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加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5 年农民人均收入新增 1 万元。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3 年内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全省区域供水行政村覆盖率到 2022 年提高到 95% 。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 5 年内定向培育 1 万名乡村教师。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省定最低标准 5 年年均增幅不低于 8%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 2020 年以县(市)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确保 2020 年按时实现脱贫目标。调整完善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每户贷款最高额度扩大到 5 万元,贷款最长期限延长到 3 年,由财政全额贴息。

  第 7 部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江苏是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更有条件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 四化同步 ” 发展方面走在前列。文件提出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内部动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平等交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措施上,重点推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力度、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着力强化城乡规划一体化,有序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格局。突出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以 “ 乡镇振兴 ” 带动乡村振兴。着力解决乡村振兴 “ 钱从哪里来 ” 的问题,各级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 “ 三农 ” 倾斜,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落实中央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机制,完善省内统筹使用办法,所得收益通过预算安排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大政策,用好了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解决乡村振兴 “ 依靠谁的问题 ” ,推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 3 支农村人才队伍,力争通过 3 - 5 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支能够初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第 8 部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文件提出要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性供给。在推进措施上,着重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重点要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农村承包土地 “ 三权分置 ” 制度;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让农民群众吃上长效 “ 定心丸 ” 。在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认真总结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 “ 三权分置 ” 实现形式;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政策。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19年基本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并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户, 2021 年基本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对国有林场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创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也作出了部署安排。

  第 9 部分,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领导。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文件提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在推进措施上,重点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在领导机制上,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的 “ 一线总指挥 ” 。组织编制全省乡村振兴战略 5 年实施规划,部署一批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实事项目。加强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建设立足现代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避免城乡一样、千村一面。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里 2018 - 2022 年重点实施乡村振兴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提升、万村善治推进、乡镇功能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提质 10 项重点工程,以后主要围绕重点工程来抓落实,实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加强 “ 三农 ” 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的培养机制,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三、文件稿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中央今年1号文件共有12部分、49条。我省实施意见的起草,在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基础上,力争多说江苏话、多谋江苏事、多出江苏招。相关情况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秘书长。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人民网记者提问: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的重要内容。我想问的问题是,省委一号文件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乡风文明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具体从哪些工作入手?

  省文明办副主任葛莱同志回答:第1部分,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解放思想、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二是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三是坚持城乡融合、共同繁荣;四是坚持农民主体、维护权益;五是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六是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七是坚持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时间节点”。根据中央确定的“时间表”,从江苏实际出发,确保完成各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展现现实模样。到2050年,乡村全面实现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2部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文件提出要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推进措施上,重点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品牌强农、农业科技兴农、开放型农业提升、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6项行动。2018年至2022年,着力打造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现代种业、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等8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开展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全程机械化“三项工程”,到2022年,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提高到65%、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提高到95%,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72%。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5年内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30个、超5000万元的产品品牌300个。

  第3部分,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文件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在推进措施上,重点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集中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行动,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生态河湖建设行动,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5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5年培育500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有效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带动市县建设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

  第4部分,繁荣农村文化,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件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总结推广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经验,积极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崇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在江苏蔚然成风,凝聚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推进措施上,重点组织开展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等行动。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传承乡土文脉,打造一批乡土文化地标。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5年实现全覆盖。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和功能配置标准,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5年内乡镇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基本建成体育活动室和多功能运动场。深入开展江苏省文明镇创建活动,到2022年县级以上文明村比例达到65%。

  第5部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推进措施上,重点组织开展镇村干部培训提升、万村善治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等行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镇村书记“双培养双提升”5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每年重点培养100名乡镇党委书记、1000名村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拓展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办机制,力争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创新乡村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到2022年实现农村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第6部分,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创造美好乡村生活。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文件提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兴办农村民生实事,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推进措施上,重点组织开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教育提升、健康乡村建设等行动。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加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5年农民人均收入新增1万元。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3年内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全省区域供水行政村覆盖率到2022年提高到95%。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年内定向培育1万名乡村教师。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省定最低标准5年年均增幅不低于8%,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20年以县(市)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确保2020年按时实现脱贫目标。调整完善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每户贷款最高额度扩大到5万元,贷款最长期限延长到3年,由财政全额贴息。

  第7部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江苏是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更有条件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方面走在前列。文件提出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内部动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平等交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措施上,重点推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力度、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着力强化城乡规划一体化,有序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格局。突出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以“乡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着力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各级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落实中央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机制,完善省内统筹使用办法,所得收益通过预算安排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大政策,用好了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解决乡村振兴“依靠谁的问题”,推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3支农村人才队伍,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支能够初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第8部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文件提出要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性供给。

  在推进措施上,着重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重点要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群众吃上长效“定心丸”。在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认真总结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政策。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19年基本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并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户,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对国有林场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创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也作出了部署安排。第9部分,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文件提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在推进措施上,重点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在领导机制上,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组织编制全省乡村振兴战略5年实施规划,部署一批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实事项目。加强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建设立足现代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避免城乡一样、千村一面。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里2018-2022

  年重点实施乡村振兴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提升、万村善治推进、乡镇功能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提质10项重点工程,以后主要围绕重点工程来抓落实,实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的培养机制,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相关情况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秘书长。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说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谢谢。

  法制日报记者提问:如何以平安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万村善治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省综治办副主任李三顺:新时代,安全稳定新形势对平安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人民群众新期盼对平安稳定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农村地区平安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平安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万村善治工程,建设一个水平更高、机制更全、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江苏,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

  “强富美高”新江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安全感。既富又安,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提高群众安全感为目标,提升农村治安防控水平,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农村,加强农村群防群治力量建设,到2020年,镇村两级技防建设全部达到建设标准。解决农村治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铲除农村黑恶势力及其滋生土壤,根本遏制农村涉黑涉恶问题,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涉农多发性犯罪,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到平安就在身边。到2022年,农村群众安全感普遍保持在95%左右。二是着力提升依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水平。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关键靠法治。我们将准确把握农村社会矛盾新变化,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推动乡镇依法行政,将政府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织密基层调解网络,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农村调解组织建设,切实将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到2020年,镇村两级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化解。防范化解矛盾风险,围绕农村地区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婚姻家庭、环保、金融等重点领域矛盾风险,找准问题症结、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专业调解,确保农村地区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三是积极创新农村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时代老百姓不仅需要安全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省推开、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精细服务、精准管理,按照“一张网、五统一”(网格统一规划、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资源统一整合、服务统一标准)的要求,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到第一时间了解响应群众诉求、第一时间感知防范社会风险、第一时间发现处置矛盾问题,努力把更多的资源、服务配置到网格,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到2022年,实现农村地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平安建设是个动态的“易碎品”。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将对深化新时代平安江苏建设作出部署,我们将围绕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目标,健全长效推进机制,确保江苏长治久安,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请问民政部门在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方面有何关键举措?

  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一是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落实好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重点提升“救急难”水平。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及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等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有力保障特困供养对象、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服务。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衔接。推进农村低保在政策、对象、标准、信息等方面与扶贫开发政策全方位对接。对建档立卡户中的农村低保对象,促进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将符合政策条件的、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等脱贫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行兜底保障,确保全省农民尤其是困难群体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三是持续提升救助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农村低保标准按照每年不低于8%的增长率提高,到2020年,农村低保最低年保障标准达到省定扶贫标准6000元,到2022年达到7000元。在提标的同时,切实提高补差水平,有效增强困难群众的实际获得感。落实特困供养标准增长机制,确保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村平均供养标准分别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45%和50%。四是加快促进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加快农村低保提标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到2020年,苏南以设区市为单位、苏中苏北以县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到2022年,苏中苏北以设区市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五是着力提高社会救助公平性。加大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力度,依托省级核对平台,对申请救助对象和已纳入低保的对象做到经济状况核对全覆盖,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象识别精准、源头把关精准。组织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活动,集中治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坚决筑牢农村低保兜底保障底线。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全程留痕、动态跟踪,提高公信力。

  现代快报记者提问:贯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首先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请问财政部门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建平同志回答。谢谢。今年省委1号文件提出要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以及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等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省委1

  号文件要求,全力做好财政支农各项工作,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积极贡献。一是不断加大“三农”投入,优先保障乡村振兴。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财政支农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财政部门将不断强化“重中之重”意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领域,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2018年,在财政收支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的情况下,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34

  亿元,同口径增长7.1%,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与此同时,财政部门还要落实中央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规定,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预算安排全部用于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构建多元投入格局。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强“政银担”合作,支持加快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2018年推进省农担公司分支机构在设区市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业融资风险补偿政策,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好省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协同支持乡村振兴。统筹用好政府债券工具,探索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加大对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投放额度。三是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牢固树立“抓整合就是抓投入”的理念,着力推进涉农专项资金统筹整合,促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各级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相关专项资金,将围绕我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进一步整合聚焦,形成支持合力。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规范任务清单划分依据,合理确定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确保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取得实效。省级财政将重点支持全局性、跨区域、引领性强的项目,市县财政要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农业产业特色,统筹上级补助,负责将支农政策和资金落实到“田间地头”。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支农支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迅速落地,不误农时农事。财政部门还将不断加强涉农资金使用监管,切实扎牢涉农资金监管制度笼子,健全和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有效。同时,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绩效管理,扩大支农项目绩效评价范围,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监督的闭环,不断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

  江苏广电记者提问:这次实施意见里也提出要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请介绍一下我省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已开展的工作及成效,下一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我们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住建厅副厅长刘大威同志:“十二五”期间,江苏以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流入乡村,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实现了全省自然村环境整治的全覆盖,建设了1000个以上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和10000个以上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并基本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2017年6月,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江苏实际,出台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要素开展工作,旨在挖掘中国人心底的乡愁记忆和对桃源意境田园生活的向往,重塑乡村魅力和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已有的工作成效一是着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2011年,江苏启动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以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点,规划发展村庄实施“六整治、六提升”,一般自然村庄突出“三整治、一保障”[2],在集中整治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规划发展村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高度肯定了江苏此项工作,指示“江苏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坚持不懈努力,全省累计整治18.9万个自然村,基本覆盖了城镇建成区以外所有自然村,并建成了一大批“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康居乡村,有效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得到农民普遍欢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动了社会资源不断流入乡村,村庄环境整治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应,成为江苏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二是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普遍改善的基础上,按照镇村布局规划的引导,江苏选择规划发展村庄,因村制宜地建设多种类型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并吸农村居民自愿适度集中居住,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几年来,共建成74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三是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力度。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2017年提请省政府以政府令形式颁布了《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旨在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加大省级传统村落保护的力度。为推动传统村落在当代的发展复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优先支持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共实施了100多个省级重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四是加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2016年,我省在深入村庄调研、详细分析村庄生活污水排放特征、与处理企业共商技术路径、专家学者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江苏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方案》,确定了县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专业企业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工作原则;明确了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探索由专业化公司通过工程总承包、PPP等形式。两年来,我省有31个县(市、区)开展了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完成6000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五是创新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去年,省委省政府创新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先后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2017年6月,省政府召开试点启动大会,全面部署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要求“丰富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充分肯定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定位,也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更重的引领责任。在试点推进期间,省田园办组织专业力量编印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系列指导手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解读》等系列文件,指导地方开展工作;举办以“田园乡村”为主题的“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省田园办工作人员也不定期下沉到村开展工作指导和督查。目前,首批45个试点村庄已进入了深入实施阶段,部分试点村庄已经初现成效;第二批25个试点村庄名单已于上月公布,正在抓紧启动实施;第三批试点申报工作也将于近期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中央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到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为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背景。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围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更高质量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着力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引导规划发展村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其中有条件的“特色村”和“重点村”积极创建成为特色田园乡村。一般自然村加快构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达到“环境整洁村”标准。通过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到2022年,培育500个左右特色田园乡村、保护1000个左右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建成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推动乡村建设在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向综合振兴迈进。到2035年前,引导有条件的规划发展村庄创建为特色田园乡村,其它规划发展村全部建成美丽宜居村庄。到2050年,城镇化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相对均衡,城乡高度融合;到那时,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国江苏网记者提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据了解,这些年我省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不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那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我省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有什么考虑,有那些举措?

  省农委副主任蔡恒同志:的确,这些年,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业综合产能、科技装备、功能拓展、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产业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相对还比较单一,粮食等传统产业占用全省80%的生产资源;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层次还不高,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效应还不明显;农产品大路货还比较多,品牌农产品、中高端农产品占比还不高。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就是要下大力气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按照省委1号文件要求,组织实施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品牌强农、农业科技兴农、开放型农业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6大行动,努力在4个方面实现新突破。第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让农业效益更高。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用5年时间新建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提高到65%以上,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超过95%,设施农业比重增加到20%,同时调减1000万亩低效大宗粮食作物。调特色,瞄准县域或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进集群集聚发展,每个县培育1~2个产值超10亿元的区域特色产业。降成本,实施科技节本、设施节本工程,推进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加快提升生产效益。到2022年,农机化水平提高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走出去,重点建设一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园,让江苏的优质农业企业、农产品和优势产能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第二,大力开展质量品牌建设,让农产品品牌更响。把质量作为“苏”字号农产品的生命线,研究制订质量兴农战略规划,组织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省创建”。适应长三角地区消费升级的需要,增加中高端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供给,到2020年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60%。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农产品推广计划,讲好江苏农产品品牌故事。健全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品牌质量可追溯体系,打响一批市场知名度高的“苏”字号农产品。到2022年,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共品牌30个、超5000万元产品品牌300个。第三,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底色更绿。农业是绿色的产业,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必须加快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彰显江苏现代农业的最“靓”颜值。推进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探索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施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创建,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覆盖面,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规模。深入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在全省打造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杆。第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农村一二三产更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以市场的力量推动农村发展动能的转换,用市场化机制建立起稳定的产业链、增值的利益链、顺畅的信息链,从而衍生出创意链、创新链等等。主动迎接“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武装现代农业,开展省级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街)区创建,3年内实现“一村一品一店”行政村全覆盖,到2022年,农业电商规模突破1500亿元。推进“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健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制度。5年建设100个农业特色小镇、500个主题创意农园、1000个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加快实施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等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年培育15个百亿级加工集中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各位来宾、记者朋友们,发布会的时间有限,如果大家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在会后与省有关部门联系。期待通过大家的深入报道,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江苏乡村振兴,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凝聚力量。今天发布会有关素材,可以到省委外宣办提供的电子邮箱里查询。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标签:乡村;振兴;江苏

责任编辑: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