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二泉》讲无锡故事 唤醒本土文化自信
2018-01-12 08:40:00  来源:无锡日报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说过:“振奋性的美是一种需要”。这个周末,从无锡大剧院欣赏《二泉》走出场的观众,反复说的,便是“震撼”。而令他们振奋的是,这样的震撼,来源于贴有“无锡标签”的民族歌剧。

  【现场动容】

  “我又为他哭了”

  《二泉》作为江苏20多年来首部民族歌剧,承载的是无锡人对本土文化作品的期待。6日晚上演出谢幕后,有不少观众在座位上没有走动,悠长回味。走出大剧院,有人边走边聊着“二刷”《二泉》的感想,两个中年女性,衣着优雅时髦。《二泉》首演至今,才演了四场,她们已经两次走进大剧院观看演出,“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昨天、今天两天连着看了两场,今天又为他哭了,没有办法,抑制不住地落泪。”

  她们缘何感动?

  也许是细节。一次次走位、一个个场景的变换,从市井人物的叫卖声,到群众演员的细微动作,都经得起推敲。在这之前,主创每个人都去到阿炳的故居、阿炳墓地,与阿炳研究专家探讨,理解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家当时的状态。无锡市文化发展集团艺术总监刘仲宝说,“在去年10月份南京首演后,还经过了反复的修改、提炼。演员们不仅是在诠释那个时代的人物,也是通过剧中人物,让自己得到升华。”

  也许是音乐。作为阿炳最具有代表性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的音乐元素贯穿歌剧的始终。然而,这种贯穿并非简单的节选和照搬,而是以变奏的方式,让听者既能捕捉到乐曲的精髓,又不会感到单调和审美疲劳。为了能够让作品更体现江南气韵,作曲杜鸣认真研究了吴地音乐特点,将锡剧、越剧、江南小调、苏州评弹等各种音乐元素巧妙地融汇到创作风格中,同时与剧情紧密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比如道观中的空灵缥缈、茶馆中的市井戏谑、踟蹰街头时的辛酸悲凉……

  在以往的民族歌剧中,总有一些传唱度十分高的歌曲。如《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江姐》中的《红梅赞》等,而《二泉》中一共有近20首歌,主唱王宏伟幽默地表示,比自己开一场演唱会的歌曲还多。

  也许是人物。19:30演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作为主唱,15:00就开始化妆,然后就把自己放入阿炳的情境中,他饰演“从18岁到去世”的阿炳。排练之初,他觉得最难的是“摸索作为盲人的体验和感觉”,随着舞台体验的深入,他和阿炳“音乐世界”合二为一,“随着人物命运的起伏,唱段的风格一直在变化,在塑造人物的同时,也让我对阿炳、对他的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深的感悟。”王宏伟说,斥父、会母、交恶、失明、反日、断琴、重生、离世……随着剧情的推演调整着情绪。因阿炳的另一代表作《寒春风曲》结缘的妻子,又是阿炳师傅又是父亲的道家音乐高手,坎坷流离的母亲,同样命苦的继母等阿炳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色,歌曲也都赋予相应的音乐形象。

  在上周演出后,主演们分享感悟时都说,这次的舞台已经成为他们为自己“充电”的场所,他们通过排练和演出,找回了清醒和自信。

  【创作过程】

  为什么是《二泉》?

  去年8月,总导演黄定山和项目负责人刘仲宝拿到了刚出炉的第一稿,他们踌躇着敲响了编剧任卫新的家门,而这时,距离首演仅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任卫新是国庆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的文学总执笔、国家一级编剧。如何让“大腕”配合演出时间来进行调整和改动剧本,成为一件令他们头疼的事儿。“硬着头皮开口,让任老同意在现场彩排时让导演做出调整。”任卫新当时的回答是:行,只要最终成品出色。

  那在他看来成品质量究竟如何?上周末连续两天的演出,任卫新都在侧幕,“当《二泉》主演阿炳的扮演者王宏伟谢幕时,仪式感带来了别样的感觉。下来后,我和导演黄定山与他在侧幕紧紧拥抱时,看到他完全是泪流满面。”

  说到本土性原创作品,其实在这之前,从《江南好》《太湖鱼米之乡》到《阿炳》《红河谷》《西施》,再到近年来的《金陵十三钗》《丹顶鹤》,无锡市歌舞剧院收获了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但这些荣誉都属于舞剧。这个时候,创作一部民族歌剧的想法一直徘徊在他们的脑中。

  为什么是阿炳?刘仲宝说:“无锡首部歌剧唱阿炳,可以说没有任何犹豫和异议。”名为《二泉》,不仅指那个实体的名胜,剧作最核心的表达——“二泉”即盲人“阿炳”的一双眼睛,阿炳虽然看不到,却比任何人都能清晰准确地感受世界的变化。

  在中国,二胡曲《二泉映月》可谓家喻户晓,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到这首乐曲之后曾感慨:“这样的乐曲应该跪着听!”阿炳一生命运多舛、饱经沧桑、受尽苦难,他演奏和创作了数百首乐曲,《二泉映月》是他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的浓缩,伟大的艺术家总是与坎坷相伴,而生命的艰难往往会成就不朽的艺术!因为伟大和不朽,人们便会时时记起和怀念他,想用各种方式纪念他,基于这样的缘由,民族歌剧《二泉》应运而生。

  【精神源泉】

  被唤醒本土文化自信

  演员将这个舞台视为精神力量的源泉。同样舞台也是能体现地方文化的所在。白墙青瓦的民居,静谧的小桥,市井风情的茶楼……都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

  擅长舞蹈的无锡歌舞剧院,也发挥了积淀多年的优势。乐队在乐池弹唱,舞台上的演员,除了几位角色人物之外,均为无锡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那些以群体性场面进行写实的表演,根据音乐提供的场景,以舞蹈来表现意境,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

  “希望成为经典,能像那些经典的歌剧一样,多年之后《二泉》还在舞台上演出,”刘仲宝说,在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都有传承上百年的经典剧目,舞台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从未缺席,观众也为之骄傲。正是这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日积月累的沉淀,最终赋予了无锡人的文化自信。“因为这部剧,让我对无锡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主唱王宏伟说,因为剧与无锡结缘,并对这个城市用情至深。

  【带动效应】

  民族歌剧有了新标杆

  “《二泉》作为民族歌剧的标杆,让我们对艺术的渴望有了新的提升,压力不小啊。”口中说着压力,刘仲宝却是跃跃欲试的神态,他有一系列与《二泉》相关的“日程表”:阳春三月,《二泉》 将在国家大剧院参与为期3个月的优秀民族歌剧展演; 而剧中经典的唱段会进到录音棚,录成CD;在市民中推进学唱比赛,让《二泉》成为更多人的经典“记忆”。

  “虽然《二泉》才演出了四场,我们也在观察观众,了解台下坐着的是怎样的群体。”他们发现,台下的观众,不分老少性别,他们喜欢谈论艺术,从古典到现代、从大众到小众,这些人由内而外地散发着艺术气质。更可喜的是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对艺术的需求并不比前人少,民族歌剧受众虽然跟电影、通俗音乐等相比小众许多,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从行动上支持自己热爱的东西。

  国内众多一线主创人员的加盟,主演AB角制对本土演员艺术水平有极大的带动提升。富有当代性的艺术手法和舞美设计,极具吴地风情的音乐风格和地域文化因素呈现,精益求精的反复打磨修改,使得《二泉》这部民族歌剧新作从问世之初,就具备了成为精品力作的基础。260个参演者,大部分是无锡本土演员,最小的是尚在江南大学读书的学生,这样一次参演经历,近距离看到“大咖”用舞台讲故事的方式,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关于层次境界之美的洗礼。

  【这些要知道】

  《二泉》:

  由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2016年江苏省文化厅重点投入剧目,入选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18年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歌剧节。

  民族歌剧:

  以本国的语言演唱、采用民族素材,为本国人民写作的歌剧。这种歌剧作品,后来就笼统地称谓民族歌剧。中国的民族歌剧其题材都是取自我国的本土内容,故事性强,情节感人而真实,而且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比较典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编辑:冯晓丹
关于版权: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者提供合理报酬。联系邮箱:jswx@jschina.com.cn。

网群热荐

精彩视频

图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