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 为文博志愿者们点个赞!
2017-05-19 07:53:00  来源:新华日报

  昨天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本报记者、文博志愿者王宏伟从北京捧回一张全国博物馆志愿者优秀讲解员荣誉证书,在2天前北京举行的《讲好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活动》比赛中,王宏伟凭着对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的生动讲解,获得了该荣誉。

  《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雕版印刷术制作的,南博这份是明代摹本,清宫旧藏。它第一次把整个世界展现在中国皇帝眼前,天朝上国的“天下观”迎面碰上西方的“世界观”,结果是带来了一场长达200年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并在欧洲引发了一场“中国热”,能够从一件文物上看到大历史,用人类发展的眼光看文物,这是让文博记者王宏伟觉得特别带劲的事。正因如此,包括他在内的志愿者们愿意“不计报酬,利用业余时间为观众服务,为观众搭起通向文化的桥梁。”

  如果说博物馆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那么志愿者无疑是博物馆里一道别致的亮色。如今,南博志愿者团队已超过300人,就在昨天晚上,夜间开放“奇妙夜”活动的南博迎来6600多名观众,共有70多名“蓝马甲”志愿者到现场服务。

  博物馆的志愿工作需要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很多领域能坚持下来的志愿者均在10:1左右。2014年南京六朝博物馆刚开馆时,招收了100多名志愿者,一年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十多人,29岁的邓增萍就是坚持下来的人之一。她是南京市中医院的一名护士,平时工作比一般人紧张,但她却能很好地协调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时间安排。“护士三班倒,我一个礼拜两三天有白班,上夜班的时候,上午就能去博物馆了。我一般一周去两次博物馆做志愿服务。”邓增萍说,昨天博物馆日,她上午9点到12点在博物馆,下午睡觉,晚上12点去上大夜班。

  在全世界的博物馆志愿者中,银发老人是一大主力。1951年出生于苏州的吴知勇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已经在苏州博物馆当了整整7年志愿者。吴知勇很小就离开了苏州,从南航毕业后又到贵州支边,从事飞机设计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无意中看到苏博在招志愿者,就报名了。“本来只想找点事做做,没想到越做越离不开”,吴知勇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对历史哲学一直都很热爱,在苏

  博当志愿者,正好让他的这些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我会在讲解中加入个人的看法,很多人都很喜欢,还留联系方式给我,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很有成就感。”吴知勇接受采访时,正在去华山的火车上,“三山五岳,就差一个华山没有去过了,退休后我想多看看,多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也能丰富我的讲解。”

  当博物馆志愿者,既是一种奉献,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六年级的小学生孙元之,把江阴市博物馆当作自己的兴趣班。“她四年级的时候,江阴市博物馆的领导来学校挑选青少年志愿者,孩子回来和我讲这个事,我觉得真是太好了!”孙元之的妈妈沈益玲很感谢学校和博物馆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孩子有了全新的课外活动和学习的机会,“孩子在准备面试和讲解时,要学习江阴的历史和自然知识,如果是上课让她硬背,她会觉得很烦,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有兴趣得多。”孙元之不仅是江阴博物馆的志愿者,也是江阴文庙的志愿者,一个月共有3次讲解,所以就没再上兴趣班了。但孩子的兴趣已经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出来了,“她主动要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还说以后要学考古和博物馆。”

  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博物馆志愿者们也承担着知识传播和精神传承的双重职责。邓增萍介绍,上个月六朝博物馆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小学生在参观时拿走了展厅两颗鹅卵石,几天后又还回了鹅卵石,并写了一封道歉信。邓增萍说,“博物馆陈列的是古老的东西,传递的却是一种文明和礼仪,这位小学生还回鹅卵石的行为,就是一堂生动的文明教育课程。”

  志愿者服务对博物馆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车宁表示,志愿者们无偿提供服务有力支持了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运营,提供了人力支持;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丰富了博物馆的人才结构,这是智力支持;志愿者在服务中散发出的正能量,增添了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对社会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博物馆日这一天,我们应该为这些志愿者点一个大大的赞! 本报记者 徐宛芝

  配图:昨日南京各大博物馆免费开放,吸引不少市民。

  余 萍 刘建华 葛 讯 陈 俨 万程鹏摄

编辑:冯晓丹

网群热荐

精彩视频

图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