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孕育出的陶业之都

沪、宁、 杭 “金三角” 的中心:“陶都” 宜兴
2013-04-24 16:19:00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宜兴别名阳羡、荆溪,其人类开发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在宜兴湖滏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万年以前先民的遗存。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宜兴已经开始了农业文明,并拥有着发达的制陶业。如今,宜兴境内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其中以平底腰檐陶釜为特征的新石器时期“骆驼墩类型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宜兴称“荆溪”,西周时为“荆溪邑”,属吴国,是吴文化重要的分布区域。春秋之际,越国灭吴,此地入越,今流经宜兴市区蜀山脚下的蜀山大河历史上也称“蠡河”,据称为越国重臣范蠡所开挖,范蠡还被传为是宜兴陶业的开创者,一直受到陶业者的祭拜。公元前355年,楚国灭越,此地入楚。所以,宜兴从文化源流上说属于中国东南地区深厚的吴越文化体系。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旧楚之地推行郡县制,荆溪定名为阳羡县。从那时到现在,宜兴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时局动乱,阳羡人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讨贼有功,史称“三定江南”,因而受封武威将军、吴兴太守、 乌程侯,朝廷特为之设“义兴郡”,郡治在阳羡,下辖阳羡、义乡、国山、临津、平陵、永世6县。此后宜兴作为一郡之区域中心,历晋、刘宋、齐、梁、陈数朝共285年,这是宜兴历史上最为称重的一个时期。公元589年隋灭陈,废义兴郡,改阳羡县为义兴县。

  北宋初建,因避宋太宗名讳,改义兴为宜兴县。元朝一度升宜兴县为宜兴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二县县治并在一城之内,以南北大街(今宜兴市人民路一线)为分界,东面为荆溪县治,西面为宜兴县治。到民国元年(1911年),两县又并为宜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88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宜兴撤县建市。目前的宜兴市区由北城区的宜城镇和南城区的丁蜀镇构成,而丁蜀镇正是宜兴紫砂工艺的起源地。

  宜兴古称“山水明秀、英贤蔚兴”之地,从古至今,涌现出难以计数的功臣豪杰、文坛巨匠、艺术大师、学术名流,如东汉时蒋氏的“一门九侯”,三国两晋时周氏的“四代英杰”,明代时畲、邵二氏的“一邑三魁”,近现代绘画领域的徐悲鸿、钱松嵒、吴冠中、尹瘦石、吴大羽等,科学领域内的周培源、唐敖庆、史绍熙、潘序伦等,教育领域内的蒋南翔、潘菽、虞兆中等,文艺领域内的张权、倪维德、曹辛之、储师竹、闵惠芬等。陶瓷界尤其是紫砂界从明代以来直至当代更堪称大师辈出,如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舟、蒋蓉等。他们如群星闪烁,以骄人的业绩耀人眼目。

    更多内容请关注《江苏符号》系列丛书

编辑: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