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是常州已故艺术家杨守玉教授首创,杨先生的画理绣法,耗毕身之精力,最终成就乱针绣。
乱针绣艺术既别于绘画,又有别于我国其他各类传统刺绣,在艺术园林中独树一帜。乱针绣的针法同其他各种传统刺绣针法迥然不同,传统刺绣针迹均按同一方向排列,乱针绣针迹则随色彩明暗的变化,按不同方向交叉排列。它吸取了西洋画理之精髓,正确处理透视、明暗、色彩的变化,又继承发扬我国刺绣严谨、细密、传神之特长,以针代笔,以棚布作画布,不受题材所困,不为针线所难,全凭绣者对画意绣理的透彻领会,再有作者的奇思巧构,任意为之。尤为人像绣最能达到造型逼真形神兼备。作为乱针绣的第三代传人,我将在这块艺术天地里耕耘三十余年的体会作一交流。
一、绣人像着重在于形与神
乱针人像绣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欣赏品,绣人像难度较高,要达到形神兼备是不易之事。首创先辈杨守玉先生,在刺绣艺术理论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善刺绣者必善绘画,否则就不能造刺绣极峰,知画者刺的形就比较容易穷其神,绣的色就容易尽其变。”她主张绣者先绘画,绘画造诣越深,刺绣方法越多变化,这些主张已有一定影响。我认为:
(一)绣人像首先应以画理为基础。如:人有男、女、老、少,态有喜、怒、哀、乐,而神态也因人而异。因此,绣人像必须要了解人的生理结构、骨髓、肌肉、皮肤及毛发等的表现特性,学习掌握解剖知识。如绣人像头部,应有整体概念,理解头部的结构组成,骨架肌肉和眼、耳、口、鼻等独特构造。从而对事物才能从外表深入理解到它的内涵本质,才能对形与神更好的掌握,来表现出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例如:人像绣——《玛丽莲 梦露》。对这幅作品,我通过长期实践和探索,积累有以下几点经验体会:
(1)绣制时掌握住轮廓线条的绝对正确,用长短不一的交叉乱针直线构成,显示出线条有刚柔、腴瘠、抑塞舒快之分,这是乱针绣中用线和普通绘画中用线最不同的一点,也就是乱针绣独具的构线技术而形成整体的线条美。
(2)绣刺时严格掌握色彩的明暗变化和色调的统一,这方面绣与画是相同的,但画中的颜料调色,不能多层次,否则易腻,因而画中色调单纯,而乱针绣用的色线掺合法,可用多种线色错综掺合或顺序搀合,在搀合后,仍能保持原来留有的多种色彩及其明度,比画有更丰富的变化。这说明乱针绣中的色与画中的色最不相同的一点,也就是乱针绣中独具的设色技巧,能调谐成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设色美。
(3)绣制时是采用了多种混合、活泼萧洒的流畅针法,婉转自如、丝理转折自然,用线大胆粗犷,使之乱中有序,和顺均匀,绝不是乱加堆砌,粗细皆可,使之表现出绣面上的形象具有不同物体的质感美。
因此,我认为:由于乱针绣独具以上几类综合的美,能使整个作品取得特殊效果,尤其是绣人像造型逼真,立体感强、富丽多彩,更称得上是形神兼备,风格独特,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这幅作品之所以能获得金奖,妙诀即在此。
二、人像绣的技与艺
来我处参观者常以“技艺精湛”来赞扬乱针绣作品,褒奖包含着两方面——技术与艺术。工艺美术与任何艺术形式一样,技术与艺术是紧紧相连,相互依存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技术是表现艺术构思,而艺术构思又是要通过技术表现才能传达,所以任何好的工艺美术品制作都能完美地体现出这两方面。
哪些是技术、哪些是艺术,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的解释。工艺品必须通过某种技术对原材料的加工后才能形成,刺绣也不例外。首先是它的选稿,是从油画、摄影、素描作品中进行选择,对作品的主题构思,形式和色彩,重新进行取舍,才能使用。还需要通过刺绣特定的工具如针和线及各种底料的织物,利用线条组织形成的针法,按丝理用丝线排列成不同方向,灵活使用各种丝线的颜色,就能表现出作品的工巧材美的独特效果,这就是技术,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