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的历史和发展
2014-05-06 15:21: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绣,顾名思义,就是用人的头发作为材质,以发做绣。由于发丝可以经耐岁月,千年不腐,这就使得发绣作品也可以流传千年而不变。发绣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誉为“东方一绝”。几个世纪之前,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头发作为素材制作绣品。虽然相比色彩缤纷之丝线,头发的颜色相对单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丰富的表现力。头发对于发绣品的制作者来说,如铅笔之于素描者。画家用一支铅笔就可以表现出万物的质感和明暗层次。通过充分利用头发的色泽和粗细、长短差异,发绣作品亦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

  唐朝贞观年间,皇帝李世民做了一个长梦,魂游地府,梦醒后犹如死而复生,遂做了一场水陆大会,改变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后的政策,皈依佛教,引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那时古镇西溪的记忆里,李世民的身影若隐若现,在淤泥河遇险,在逃唐观避难,在圣果院许愿。西溪又是十大盐场之首,佛教也就最先盛行起来。盐场少女受了海盐的滋润,乌发如云,为了表达虔诚愿望,她们铰下头发,绣制佛像,不经意间,却开创了人类唯一具有生命符号的艺术。

  岁月流转,到了宋徽宗年间,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士大夫生活奢华,崇尚刺绣,朝廷里设置绣画专科,汴梁城里设立文绣院,绣与画在宋朝富贵奢靡的风气下,融和起来。民间发绣工艺也进入朝廷,寂寞后宫里,从皇妃娘娘到宫女,纷纷采集发丝,到绣幅间打发慵懒时光。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发绣作品《东方朔像》,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妃子刘安绣制,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抢,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织女绣娘的掌故在民间流传更广。东汉元年,兵匪纷争,山东青州张七妹,逃难到西溪,与贫家孝子董永相爱,最后演绎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天仙配》故事。张七妹在西溪养蚕植桑,缫丝织绢,农家女子纷纷前去“乞巧”,西溪一带,铺展出许多丝绢故事,为后世延续发绣技艺,展开了宏大的丝帛画面。

  从董永七妹到明清两代,发生过数不清的发绣故事,离我们时空上近些的,还是沪上“顾绣”。也是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的花园里,宅院寂寥,家中女眷相约研习“画绣”,后人称为“顾绣”。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绣技精湛,针法和用色神妙独到,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韩希孟的发绣作品《弥勒佛像》珍藏在日本正仓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发绣《停琴伫月图》,亦为韩希孟所绣。该作品根据陶渊明诗意绣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纹皱褶丝丝入扣,堪称一绝。

  光绪年间,吴县绣女沈云芝,绣技精湛。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沈氏绣出《八仙庆寿》的绣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改名沈寿。南通张謇慕其才艺,请她担任女工传习所长,传授技艺,两人日久生情。沈寿铰下头发,绣制张謇手迹,表达自己的感情。沈寿病逝,张謇老泪纵横,红颜早逝,唯有秀发制作的绣幅,伴随身边。他们在清末民初发绣艺术颓废时光,点亮了发绣传承的烛照。如今,沈寿俏丽的身影,静静端立在濠河边上,向北眺望,似乎还在关注着绣艺的发展。

编辑:朱晓雪
关于版权: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者提供合理报酬。联系邮箱:jswx@jschina.com.cn。

网群热荐

精彩视频

图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