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扬州
赵立昌:我是扬州古城 “一块砖”
来源:扬州日报   作者:姜涛   2018-10-22 09:27:00
他是古城“活地图”,心中有本扬州古建筑“年谱”—— 赵立昌:我是扬州古城 “一块砖” 倾情古城保护,对数以千计老房子有“知遇之恩”

  扫一扫观看扬州发布同步推出的“人物访谈微型纪录片”。

  讲述嘉宾:赵立昌

  ●古建筑专家,从事扬州民居建筑文化研究四十余年,有古城“活地图”之称

  ●曾参加编写国家行业标准《古建筑修建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编写出版《老房子名居》《扬州盐商建筑》等专著

  记者 姜涛

  70多岁的赵立昌,微信昵称叫“砖头”,自嘲是“砖家”。

  从事扬州民居建筑文化研究四十余年的他,一辈子与砖头为伍,在这块青砖冰冷、坚硬的背后,是一颗火热的心,是对古城的热爱、敬重和不遗余力的保护。

  目前,赵立昌仍然忙碌在古城保护一线,给文保人员上课、做许多单位的文保顾问、著书立说……他曾参加编写国家行业标准《古建筑修建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编写出版《老房子名居》《旧宅翠珍扬州民宅》《扬州盐商建筑》等专著,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

  他说,如果更多的人懂得了文物保护,那么古城的生命力就会更加旺盛。“我愿做扬州古城的一块砖,让这些老房子永远不倒,永续流传。”

  甘做砖头 他与老房子结下了一辈子缘

  老广储门桥、张玉良故居、东关街400号盐务会馆……平常没事,赵立昌都会到这些地方走走,怀揣着不一样的情愫。“这些都是我家祖上赵鑫昌营造厂修建的,都还在。”

  赵立昌告诉记者,他出生于瓦匠世家,祖上是开营造厂、石灰店的,爷爷赵春山、父亲赵金榜,都是远近闻名的瓦匠。四代以内,他们家出了13个瓦匠和1个木匠。

  上初中时,只要到了暑假,赵立昌就会被父亲带出去做小工。拎灰桶、递砖块,这些活儿赵立昌小时候都干过。

  赵立昌至今清晰地记得,初中毕业后的第三天,他就被带到工地,正式跟父亲学做瓦匠。从一个屋面爬到另一个屋面,就像一只灵巧的猫,他说他就是喜欢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它们是有灵魂的,逡巡其间,仿佛是在和逝去的主人隔空对话,有意思极了!

  1958年,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对私有出租住房的改造公管运动。据1959年1月统计的数字,扬州共接管私有出租房屋50余万平方米。为了管理和维护这类公管出租房,扬州市成立了当时唯一的房产公司,以租金来养护和维修房屋,迫切需要招收一些瓦木匠来从事维修工作。赵立昌就是那时候被“选拔”到了市房产公司。

  在房产公司修房拆房时,赵立昌总是动员大家将那些老房子上的砖瓦、木石、井栏等建筑材料收集起来,统一保管,以备其他老屋维修时补充使用。1978年2月在修三元路、琼花路时,他和同事们一起将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旧材料一一捡拾起来,又用板车拖放到西门仓库,堆得像个小山一样。由于怕失火,他好多年的春节都是在仓库里度过的。

  后来,扬州城区哪里要维修或重建什么古建筑时,他就会小心翼翼地从中挑选出来,适得其所地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因为这些旧材料的“废物利用”,给很多古建筑增添了古韵。旌忠寺的大雄宝殿、大明寺的藏经楼、文昌路上的琼花观、卢氏盐商住宅的意园、东圈门的汪氏小苑等都用过这些宝贵的旧材料,让明珠不再蒙尘。

  守护乡愁

  “有老房子在,故乡的根就在”

  老房子是有根、有灵魂的。乡愁乡愁,没有“乡”,又哪来的“愁”呢?

  由于工作的原因,赵立昌每天都要穿行在老城区街巷里弄之间,哪里有老房子,间数多少、结构怎样、特点如何、历史渊源等,他都一清二楚。他成了扬州老城区的“活地图”,心中有本扬州古建筑完整的“年谱”,为日后修复、认祖归宗提供了可靠而珍贵的依据。

  采访中,赵立昌从书柜里拿出几十本小笔记本,大多数已泛黄,这是他几十年的原始调查笔记,恐怕除了历史上的房主,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些老房子的历史了。

  在广陵路219号,三栋朱楼鳞次而立,几进几出的宽大院落,内有假山、池塘、园林。这里曾居住着一个显赫的家族——两代一品高官卞士云、卞宝第父子。

  然而,昔日显赫已成风中絮语。当年的左卫街,今天的广陵路,都已繁华褪去。

  抹去历史的尘土,赵立昌作了反复考证:当年卞氏府第主大门,在今广陵路219号东侧新扬饭店旅社位置。原来的卞氏府第,组群主房有四路并列,中夹火巷两道,主房前后共有七进。前有门厅、轿厅,中有正厅,后有室楼,南端还设置洋书房;东路住宅(现在是广陵消防大队广陵路消防中队驻地)以花园为主,住宅为辅,园内除山石鱼池、花木竹园、曲桥长廊,还有绿荫堂、凝香馆、松隐阁;西路住宅,原有主房前后五进,今存楼宅前后二进,格局基本完整。

  2006年,卞氏后人从美国回来寻找老屋,从扬州找到仪征,都一无所获,万分沮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看到了赵立昌的《老建筑年谱》,喜出望外。很快就和赵立昌联系上了。后来,卞氏后人曾多次来扬寻访祖屋,每次都是他负责接待。卞氏后人每次回来都会说:“有老房子在,故乡的根就在!”

  “卞氏后人有许多居住在美国,曾经专程结伴从美国回扬,一些人还给我寄来一些卞家更加详实的资料。”正因为此,赵立昌跟卞氏后人成了好朋友,“我们姐妹、表哥都非常感谢您和太太的招待和帮助,您带我们去看老卞家的住宅,给我们解释许多建筑的特点和规矩,真是我们的幸福。”卞宝第的后人卞荣青在给赵立昌的信中写道。

  近日,卞氏后人还给赵立昌发来一个函,委托他转交给相关部门。函上写道:“我们是扬州市广陵路卞氏家族的后人,虽已移居各地多年,但对扬州的深厚情谊未变……近日获知《扬州文化博览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相关内容中,拟对卞宝第等历史名人故居修建历史文化博物馆,我们非常高兴。拟响应扬州市政府相关规划意见,并积极配合。我们拟出资并捐出遗存实物,在广陵路219号卞宝第故居于1996年烧毁的卞氏老宅废墟基础上,以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建设恢复历史原貌……”

  赵立昌说,扬州城有卞氏后人“载不动”“割不断”的乡愁。

  修旧如旧

  他对数以千计老房子有“知遇之恩”

  令人感动的是,老人不只是一个守望者,还是一个修复者、保护者,并深得“修旧如旧”的精髓。

  在旧城仁丰里,有一座宋式构件的老建筑,叫旌忠寺。旌忠寺山门殿坐北朝南,呈八字形、屏风状,高耸庄穆,和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中大雄宝殿历史最久、最具特色。

  可是在1981年,这座古庙大殿却要塌了,而且下沉非常厉害,急需大修。赵立昌用“牮正”古技法,首创钢丝螺丝拉拽,将大殿屋面拆除后,进行整体抬高;将每根柱子用木头夹成“井”字形,用16只千斤顶将8根楠木柱顶起,赵立昌亲自吹哨,每次三厘米、五厘米地顶托,一共提高了50厘米,大殿终于与地面齐平。

  在修复时,赵立昌发现有四根楠木柱不同程度地被白蚁蛀空了,如果“偷梁换柱”就会失去文物的原真性,于是他将蛀空的部分掏净,用锥子打眼,采取化学浇注的方法,凝固后坚固如初,大雄宝殿又巍然挺立起来。

  为了保持历史原真性,宋式作法的构架、僧人练功的脚印方砖等都一一归回原处,保证了修旧如旧。

  此修复力作获得了江苏省房产科技二等奖,还使工期缩短两个月,节省木材7个多立方,节约资金4万多元(当时价格),保持大殿和楠木厅原有风貌。

  “要不是我及时制止,现在大家可能就看不到原汁原味的汪鲁门盐商住宅了。”赵立昌回忆起3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1983年的一天,时任城南房管所所长的赵立昌,接到市医药公司报告。对方说,作为医药公司仓库的汪鲁门盐商住宅,因为年久失修,非常危险,要拆除重建。赵立昌立即带人来到了现场。在现场,赵立昌被汪鲁门成片的恢宏住宅群所震撼——这里共有九进房屋,绵延百米,存有明代构架痕迹,其中楠木大厅构架主体具有扬派建筑特色,细节上又有徽派建筑的元素,两者相融。

  赵立昌认为,要是拆了这片古建筑,那将会是一个永远的遗憾,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子孙。于是,赵立昌告诉对方:“坚决不能拆,我保证维修后房子不会倒塌。”他现场办公,立即制定了加固维修技术方案。就这样,汪鲁门盐商住宅得以保存了下来。

  赵立昌对于扬州老房子是有“知遇之恩”的。“双东”街区整治和修复准提寺、吴道台宅第、汪氏小苑、个园南部住宅、卢氏盐商住宅、盐宗庙、大王庙、南门遗址广场等工程,都少不了他的影子。

  人物点评

  给后人留下文物保护“合格品”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上,扬州走出了一条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新路。正是由于有像赵立昌这样千千万万老扬州人的坚守和热爱,才使古城扬州至今仍为人民所向往。

  扬州老城仅剩下最后的5平方多公里,老房子也越来越少了,这是扬州珍贵的历史资源。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古建筑的修复,要做到“四保存”,即保存原有形制(包括格局、风貌)、原有结构、原有材料、原有艺术和技术;古建筑修复要修旧如旧、不宜修建一新。更不要仓促上马、仓促施工,要建立质量问责制,给后人留下文物保护的合格品。

标签:赵立昌;扬州;房子;卞氏;古城;建筑;历史;住宅;古建筑;盐商

责任编辑:郝梦

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平台;互联网
江苏印发《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相关企业可给予高达1000万元的奖励。
无锡;香港;人才
太湖水碧波荡漾,大湾潮澎湃不息。4月24日, “双湾融合共创未来” 2024无锡—香港创新合作发展交流会在香港举办。大湾区知名专家、学者、乡贤等高层次人才代表,重点知名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人才、科技、金融机构代表,无锡重点知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齐聚香江,共绘“双湾融合”的宏伟蓝图,共启“珠联璧合”的崭新篇章。无锡还将无锡人才IP与本地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文创礼品,人才工作品牌IP阿福阿喜也和“同事们”一起赴港,向香港各界展示无锡厚重而鲜活的文化韵味,拉近香港英才与无锡之间的距离。
汉族;女子;同事
4月25日,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省见义勇为勇士榜”,共有10位见义勇为人员光荣上榜。
集装箱船;绿水;海运
4月22日上午,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 ” ,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
拉贝;托马斯;日记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连线约翰·拉贝先生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
口岸签证;无锡市;高层次人才
22日获悉,无锡市外籍人士永居受理总量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占比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家属占比超过80%。
无锡;樱花;樱花友谊
日本与无锡,一衣带水,源远流长。随着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在为两地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淮扬菜;中华文化;扬州大学
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引起食客的食欲,更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苏州;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紫金山;研发;实验室
4月16日至18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