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 帝王故里
2017-11-15 08:56:00  来源:淮海晚报

  ●依旧沉睡的地宫

  沉睡水下300年的明祖陵以“中国第一水下皇陵”的独特身份,让世人在历史遗留的踪迹中想象曾经的辉煌和没落。2011年5月中旬,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近最低水位。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的露出,这在300年来尚属首次。

  据悉,神道两侧石像保存得如此之好,大概是长期浸泡在水底的缘故。石像雕刻精美,但是并非明朝初年的风格,因为其最后建成时间是在嘉靖年间,经历了数朝不断扩建和完善。与一般的明清帝王陵所不同的是,明祖陵的地宫入口已经被发现,但是却浸泡在水底。石券顶地宫入口一共三个,和之前听说的一样,这里是朱元璋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的合葬墓,其中曾祖父和高祖的为衣冠冢。

  在略显浑黄的池水中,半露出几孔拱形的青砖墓门,这正是建造这处陵地的根本所在。这一池水,虽然能一眼见底,但无论天有多旱,只要淮河未干,它就永远“微波粼粼”,深掩着属于墓主的故事。伫立在这汪和洪泽湖相连的潭水前,附近有热心的村民向记者介绍起水下的种种——9个大小不一的拱门分别象征着朱元璋祖父、曾祖、高祖以及他们各自的后妃,拱门前有甬道,拱下有汉白玉所砌横梁,当然,最令人心系神往的当然是那地宫,其中惊世的随葬之物、可改变历史的留存和难以言说的神秘。岁月在汉白玉拱门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斑驳印迹,甚至与两端的石砖都难辨彼此。俯身从拱门向内看去,里面有着黝黑的积水,据说水下更有深不可测的淤泥,阻挡着数百年来盗墓者和考古者的脚步。

  为何不彻底发掘明祖陵?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方政府也曾想过上报国家申请挖掘,但考虑到文物出土后的保护问题,一经开挖,毁去的不仅是附近百姓口中的祖宗陵脉,更可能是关于皇陵修建、风水建筑的一段宝贵历史。“最终还是决定就地保护,把明祖陵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工作人员如是说。

  千年古邑,帝王故里,明祖陵与生俱来的厚重神秘感的散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这儿“阅读”神秘的历史。

  ■淮海晚报记者 干石泉

  在

  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有一处竖立着高大威武石像的风水宝地——明祖陵。成群的石像屹立在此,默默守候着皇家的威严。

  ●“文武百官”重见天日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记者那天去明祖陵时,天气多云转阴,二十一对庞大的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如同当年金銮殿内文武百官面见圣上,在略显灰暗的天空的映衬下,气氛显得庄严肃穆。

  为首的是两对低首的内侍臣,接着是两对手按宝剑、气宇轩昂的武将和三对手持牙笏的文臣。只见那文官头戴乌纱,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脚登朝靴,胡须垂胸,相貌堂堂;武官穿甲戴盔,手按宝剑,双目圆瞪,威风凛凛。走近细看,不仅狮子嘴上、马嘴上的细毛雕刻得很精细,根根可数,而且连马镫上的一扣一环也都清清楚楚。据工作人员介绍,明祖陵石刻规模之宏大,刻工之精细,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在国内实属罕见,在明朝的陵墓体系中也是最庞大的。

  ●史料中的气势恢宏

  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自己和祖先陵墓,公元1386年,在大明王朝政权基本巩固后,朱元璋即命太子朱标,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次年又在陵前建立宏伟的享殿,永乐11年(公元1413年),朱棣靖难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为了表示自己才是老朱家最应当做皇帝的,又在明祖陵内建棂星门及围墙。所以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所有明帝陵中也名列前茅。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明祖陵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陵墓呈长方形,南北走向。有皇城两道,外围土城周长9里30步,里面砖城周长4里10步。城门四座各三间,正殿五间,具服殿六间,红门一座,燎炉一座,棂星门一座,神厨三间,东屋三间,西屋三间,直房十八间,斋房三间,库房三间,宰牲亭一所,水金桥一座。

  从陵西门进去,北到积水亭还有石桥三座。后有神厨、宰牲亭、享殿、配殿。明亭神道两旁,从南往北,并行相对排行着麒麟两对,狮子六对,华表两对,马倌两对,拉马侍者一对,马一对,文臣三对,武将两对,太监两对,一共有二十一对大型石刻。

编辑:Rose
关于版权: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者提供合理报酬。联系邮箱:jswx@jschina.com.cn。

网群热荐

精彩视频

图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