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非遗传人耗时一辈子拯救长篇民歌
2017-03-10 10:17:00  来源:人民网

81岁的南通非遗传人严金凤

现年85岁的胡益民是严金凤作品《花子街》主唱人员之一,他是南通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用方言完整唱出童子戏的民间艺人之一

  人民网南通3月9日电(记者王继亮)“桅子花开白幽幽,心头苦啊想唱歌,东家唱歌为取乐,穷人唱歌当老婆。”3月6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篇叙事民歌《花子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后,八旬老人严金凤也因此吸引了文化艺术界的目光。为了这一块非遗瑰宝,老人几乎耗尽了一辈子光阴。

  在姨伯的哼唱中记录下《花子街》的雏形

  9日上午9点多,当记者赶至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严老的家里时,他正在翻阅一本《南通长篇叙事歌集》,不时与老伴拉着家常。严老虽已是满头白发,但身板仍很硬朗,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今年81岁的老人家讲述了他与这首南通民谣的不解之缘。原来,严金凤老人13岁时,家里一场火灾让他失去了家园,自己无奈住进了姨伯徐顺家的“牛棚”里。严老记得,每当夜幕降临时,姨伯就会伴随着牛的嚼草声唱起花子(在当地方言意为“乞丐”)街的故事。严金凤觉得歌谣非常好听,就用笔记录下来,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他整整记下了五六百行的歌词。而他一有空闲就缠着姨伯唱花子街的故事,零零碎碎地记下不少片段,逐渐收集了一千多行歌词。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严金凤仍逐渐感觉到这首民谣属于南通民间口头文艺中的杰作,而当年能够传唱的人屈指可数。待成年后,他更加坚定了收集和整理这首民谣的决心。严老介绍,后来被他取名为《花子街》的民歌主要讲述了花子街叫花子李逃与富家小姐成亲,贪婪的财主钱富却沦为乞丐的传奇故事,通篇以民歌的比兴、排比、比喻、应答等多种叙事方式为表达手段,整个曲子听上去幽默诙谐、朗朗上口,反映乞丐们对社会的评判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却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情致,最终通过勤劳发家致富,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严老介绍,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国内发起民歌收集,他又在姨哥的帮助下,通过回忆和补充,使原先一千多行的长歌扩增到了两千多行,经过数次整理,字句也变得优美起来。

61岁的刘琴芬赶到严金凤的家里为记者唱起了《花子街》,她不仅是《花子街》主唱之一,也是南通目前能够用方言完整唱出打麦号子的几名民间女艺人之一

  希望相关部门更多保护性拯救这部文化瑰宝

  1982年,在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自强的帮助下,《花子街》开始在南通各地流传,随后通过江苏省文艺家协会及民俗学会推向全国。另据记者了解,《花子街》2008年3月被列入南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5月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2011年9月入选江苏省政府第三批计63项省级非遗名录,被誉为当今文艺精品。由于这首歌是用南通的打麦号子、车水号子等调子唱出,有些已经年久失传,能唱的人只有当地61岁的刘琴芬、85岁的胡益民等人,经过长达数月的反复打磨,最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严老82岁的老伴顾金珍介绍,她和严老结婚60多年,为了让丈夫潜心专研整理《花子街》,家里家外都是她抢着干,严老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年老后从不出去玩耍,就连逢年过节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目回忆,一旦想出什么,就是深更半夜也会起床用笔记下来,为了这部《花子街》的长歌,几乎花了一辈子时间。严老表示,尽管老伴不识字,但他一旦想到好的句子总会念叨给老伴听听。“老伴爱听,听着听着都能笑出声来。”他说。

  “我是一名机械厂普通的退休工人,一辈子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但我用一辈子光阴拯救了这块文学瑰宝,最终能够在中华民族的文艺长河里闪耀出应有的光芒。我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趁着我和胡益民等人还健在尽快整理、编制,做出更多保护性拯救。”严老说道。

编辑:刘慧

网群热荐

精彩视频

图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