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松,1943年12月生于盐城农村,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江苏昆山县政府办公室任秘书,1987年5月调县(市)文联工作。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报告文学《昆山之路》、《苏州“老乡”》、《昆曲之路》,散文《醉人小语》,长篇小说《迷楼》、《追日》等。
昆曲,且歌且舞,集中国文化艺术之大成,文辞声腔、身段服饰、水袖舞蹈无不美轮美奂。
1968年到昆山工作的杨守松,十多年前开始深入接触昆曲。当时,他和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都是苏州市文联副主席。一次,一位锡剧演员出身的干部送了张演出光盘给他,杨守松一个激灵:能否让王芳也出张光盘,把昆曲艺术传播给更多人?经过三四年的奔波,这个计划最终得以实现。
此后,杨守松在研究中发现,昆曲跟昆山巴城关系密切,如第一个拥有昆腔私家班的元代人顾阿瑛,建造的玉山草堂在巴城一带; 第一个把昆曲搬上舞台的梁辰鱼是巴城人……于是,他请昆山文史专家陈兆弘写了《昆曲探源》一书,从学术角度专题探讨了昆曲源头。
2005年退休后,萌生了自己为昆曲写书的念头。八年间,他走南闯北,足迹遍布苏州、上海、杭州、温州、北京、湖南郴州、台湾等地,光北京就去了四五趟。采访的人员超过百位,记录了一大批代表性的昆曲人、昆曲事。
一些昆曲艺人年事已高,对话不便,他就用其他方法解决。如采访当时已102岁的倪传钺时,他蹲在老人面前,托着写字板让老人书写。最难忘的事发生在2008年12月5日。当天上午,杨守松如约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采访所长王安葵。没想到,在匆忙穿越马路拦出租车的时候,杨守松被一辆机动车撞飞,机动车后视镜完全粉碎,可见撞击之猛。他艰难地爬起来,发现手上出血,肋骨疼痛难忍。所幸事后检查发现,他受的是皮外伤和软组织挫伤。
不知不觉中,杨守松积累下了上百万字的第一手材料。边访边写,2009年,他完成了30万字的报告文学《昆曲之路》;2011年,又出版了与昆曲有关的随笔类作品集《昆虫小语》;今年1月,再出版35万字的报告文学《大美昆曲》,鲜活的素材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这部作品夺得了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对于获奖,杨守松说出了心里话:文化靠自觉,写昆曲不是为评奖,而是抢救和保护好这一宝贵遗产。
“昆曲是中国梦的一个符号,图腾,一个折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落兴衰的标志。”杨守松表示,他还将继续“战斗”,重点采访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研究者。
“时间不等人哪!”杨守松不无惋惜地说,他采访过一位叫高慰伯的昆山人,曾任江苏省戏曲学校昆曲班笛师,曾给俞振飞等名家吹过笛,可没几年高慰伯就以90高龄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提醒他,必须抓紧时间采访。他计划着,到2016年再出版一套120万字的报告文学,名字也叫《昆曲之路》,内容以2006年后积累的资料为主。
杨守松同时希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多多关注、扶持民间的昆曲人,“因为他们都是真正的爱昆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