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美丽乡村的“杏”福生活
来源:中国徐州网   作者:陈艳   2018-03-23 16:26:00

  中国江苏网3月23日讯 ( 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艳) 春分时节,铜山区伊庄镇马集村猫山脚下,十里杏花开出漫山遍野的粉白。村民马芹一手背着单反,一手推着才一岁的闺女马幸,一边赏花,一路拍照,看到记者采访,还不忘为杏花代言:“这几天正是花期,杏花开得可美了,等到五六月结果时,这树上的杏可甜、可大了,到时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

  对于村民,就在自家的家门口、见惯不怪的美景,仍让他们流连忘返。对于外地的游客,这绵延十里的杏花林就更具吸引力了。一早上,几十拨游客陆续上山,“从3月下旬到4月上旬,20天的花期,每天来俺村赏花的游客大约在1万人左右,近的就不说了,上海、北京,甚至有奥地利的游客专门到我们这个山沟沟里赏花。”马集村村支书卢兴村说。

  可是谁能想到,这个去年两度登上央视并被冠以“最美杏花村”名号的马集村,十多年前,不仅与美丽乡村沾不上边,甚至还是当时的省定经济薄弱村。“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400多口人,只有2500多亩土地,其中还包括1000多亩的山坡和河滩,人均不足1亩地。”卢兴村指着如今开满杏花、一山粉白的猫山说:“这山上,以前种棉花,桃小;种棒子,粒细;种山芋,烂芯,农民辛苦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拿到手的纯收入只有三四百元。”

  三四百元的亩收入,让62岁的村民马继华一家挤在50多平方米的三间石屋里住了十几年。前几年,靠种杏致富的马继华翻盖了新房,住进了“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的”三层小洋楼。

  马继华是马集村第一批种植杏树的带头人之一。2002年,村支书卢兴村在考察山地土质后,决定在山脚下成片种植杏林。当时村民响应者寡,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头下,马集在山地种下了700亩杏林。马继华是少数响应的村民之一,种下150株杏树,让他被邻里乡亲视为异类,斥之“不是个认真种地的人”。

  “不认真种地”让马继华刚开始种植杏树就“遭了笑话”。因为天旱,先是树苗死了一半,杏树挂果后,销售又成了难题。杏子的保存期短,卢兴村带着村干部从上海超市到南京的市场,磨破了嘴皮子最终将果子贱卖了出去。这一年,种杏的收入跟以前种棉花、种棒子、种山芋相比,基本没啥两样。“瞎折腾啥,不如老老实实种地。”村民还是那句老话。

  守着传统种植继续受穷,还是迎着困难,朝着“杏”福路继续走下去?马继华选择了第二条路,这同样也是马集“当家人”卢兴村的选择。

  只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才算真正摸上了“杏”福路。看到马集村依山傍水,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卢兴村打起了“搞休闲采摘游”的主意。2008年开始,卢兴村通过多方努力用扶贫资金在杏园里修观光路,并举办金杏采摘节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同时,通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山清水秀、功能完善、独具苏北山区民居特色的美丽村庄。通过多年努力,如今3月来马集赏杏花、5月摘金杏、10月来赏秋,成为徐州周边有名的城效休闲旅游品牌。

  如今的马集十里杏花村,将马集、后楼、马庙等6个村的5000亩15万株杏林连成了一片,“化肥不进田、农药不进地”的绿色种植也让马集的金杏成为了一斤四元也不够卖的俏销货。“以前卖杏要自己找销路,现在金杏采摘节越搞越大,来采摘的人就把所有金杏全包圆了。坐在家里不出门,一天的收入就有六七千元。”马继华说。

  家家盖起了洋房,种起了杏树,有的还经营土特产,搞起农家乐,原先的贫困村早已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出了一条“改善环境、做强产业、发展旅游、致富农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种杏每亩的纯收入超万元,基本上能占年收入的六成以上。他们线上线下一边卖农产品,一边卖田园风景、清新空气,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马集的十里杏花村将进一步提档升级,村里投资100万元修建停车场,投资600万元扩宽道路,修建公共厕所,让马集更美,人气更旺,乡村振兴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快。”卢兴村说。

标签:杏花;村民;杏树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1_imageslim_副本.jpg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连线约翰·拉贝先生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
202404230901164562260.jpg
22日获悉,无锡市外籍人士永居受理总量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占比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家属占比超过80%。
thumbnail_1711699552903.jpg
日本与无锡,一衣带水,源远流长。随着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在为两地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微信截图_20240419154442.png
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引起食客的食欲,更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微信截图_20240419154153.png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本网策划
主视觉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