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这是时隔5年,无锡再一次召开教育全局性会议。无锡将奋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新征程上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夯实“教育基石”。
“五育并举”,成就学生全面发展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无锡市第一中学“红楼·思享汇”课堂上,一首《太湖美》唱出了孩子们对母亲湖的美好记忆。地理老师陈微顺势从太湖水说起,将无锡持续探索太湖治理、推动产业升级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这是无锡探索思政课新模式、深化“三全育人”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无锡在全省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培养一支优质师资队伍,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让每一个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是每一位无锡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使命。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三味书屋”,小朋友们尽享美好书香;钱桥中心小学的“尚耕农场”内,孩子们低头弯腰收稻忙,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学子们,将校友钱锺书的著作《围城》改编成课本剧搬上舞台;在2023无锡市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1500余名青少年学生奋力拼搏、超越自我……在“五育并举”的旗帜下,闪闪发光的少年们在各自的舞台上积极向上、出新出彩。
“无锡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我们要把这个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凝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整体合力,以更高水平强化铸魂和塑能,把无锡教育打造成广大市民引以为傲的闪亮名片。”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说,无锡将聚力实施党建引领、全面育人、资源供给、品质办学、队伍建设五大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无锡现代化事业育先机、筑未来。
普惠共享,满足群众热切期盼
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无锡市第一中学梁溪分校、太湖新城分校,江苏省天一中学新吴分校以及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滨湖分校等4所新成立的高品质高中正式揭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4所高中均由无锡市民公认的“牛校”牵头,未来将释放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学位,让更多孩子“上名校、好读书”。
今年以来,随着教育资源供给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无锡名校“上新”速度明显加快。8月,无锡市盲聋学校启动建设;9月,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空港分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锡西分校、无锡市东林中学人民路校区等一批新学校迎来首场开学典礼;10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建设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工程进度可确保明年秋季学期开学……更优的前瞻性布局规划、更多的高品质学位供给和更深入的集团化办学探索,让更多孩子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
“更大力度促进优质和均衡,以普惠共享回应群众热切期盼。”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范良介绍,近年来,无锡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努力在高原之上筑高峰。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实施3批80所新优质学校培育工程,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超90%;高中学位供给率超60%,高质量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数量全省第一;高等教育内涵规模发展开启新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改革创新,激发教育生机活力
“远望”号如何在茫茫大海上测控天上卫星,“奋斗者”号为什么潜到万米海底不会爆炸,怎么用刨刀、电焊笔制作一盏会飞的刨花灯……今年9月,无锡30所中小学与50家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联手开启“工程教育开学第一课”,80名科学家、工程师走进校园,将抽象的工程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着力培养一批“未来工程师”“未来科学家”。
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无锡从娃娃抓起。今年5月,无锡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关注学生创新意识、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力争到2035年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优质课程20个、教育基地30个、重点学校50所,将无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程教育新高地。
聚焦教育改革“深水区”,无锡坚持守正创新。2020年起全面实行“公民同招”,新中考方案平稳落地;巩固拓展“双减”成果,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民办学校规范办学积分制管理考核,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近年来,无锡创新启动“我为良师”全员行动和“未来校长”计划,涌现出一批德教双馨的“名校长”和“大先生”。全市中小学现有在职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等省级以上名师455名,骨干教师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同时,无锡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近两年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1437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智蓄能。
未来,无锡将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开创施教育人新局、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形成重教兴学格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家门口的“好学校”争相涌现,身边的“好老师”快速集聚,学生的“好未来”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