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遗传承人首次有了90后
2017-04-28 11:06:00  来源:南京日报

  夏天(右二)表演白局艺术。本报记者 冯芃摄

  本报讯(记者 朱凯) 前天,南京市文广新局官网公布了《南京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经过资格申报、初选推荐和专家评审,来自9大类、38个非遗项目的63人最终当选新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其中,1992年出生的南京白局传承人夏天,成了市级非遗传承人里的首个90后。

  因传承人老龄化出现的人才断档,是威胁非遗项目生存的一大“杀手”。在2013年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中,我市非遗传承人群体开始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首次出现了6位“80后”传承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南京白局传承人张自卫当时只有26岁。

  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邹奕告诉记者,评审组对此次符合条件的111名申报人进行分类专项评审。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梯队,在部分传承人才断档的非遗项目中,符合申报条件的年轻人可优先予以认定。

  前天公布的名单中,又有6位“80后”成为新晋市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是李学翠(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杨沫(江浦手狮)、张蓉(葫芦画)、刘浩(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杨文(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和张力(张氏接骨)。1992年4月出生的南京白局传承人夏天,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中第一个“90后”。

  夏天是个地道的南京小伙,因为热爱南京白局,从南京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他拜师南京白局省级非遗传承人徐春华潜心学艺。他在继承白局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加入RAP、舞蹈等流行元素进行创新,让白局艺术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认同。

  此次公布的63位市级非遗传承人中,传统医药类共有20人入选,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非遗门类。20位“医术传承人”来自8个非遗项目,分别是丁氏痔科医术、张简斋中医温病医术、金陵洪氏眼科、金陵中医推拿术、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金陵瘰疠诊疗术、张氏接骨以及梁氏接骨。其中,年龄最长的杨文琪老人出生于1928年1月,是“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的掌门人。

  杨文琪13岁就跟随父亲杨子斌在百年老药铺恒德堂中药店学习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1956年5月,28岁的杨文琪调入南京同仁堂,跟随金陵中药大师何庆余学习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同时师从京派名师宋普清、刘锡山学习“蜜丸”加工技艺。在同仁堂工作的30余年中,他师从古法、坚持手工操作,逐步形成“金陵杨氏”特色的加工、炮制技艺,具有鲜明的金陵传统手工中药材炮制“净、精、细、标”的特点。

  1985年2月,57岁的杨文琪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老药工”荣誉证书。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杨老之外,他的两位得意门生王翠华和黄银此次也一同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

  与职业院校合作“委培”传承人才

  此次公布的名单中,60岁以上的传承人有21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何进一步优化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保持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成了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邹奕表示,近日发布的《“十三五”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人工作室、招募学员、公益培训等途径,探索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使传承困难的项目后继有人,让年龄偏大的传承人专心于年轻学员的培养,逐步实现传承人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化。

  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市将探索传统师带徒、家族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对传承困难或技艺水平需要提升的非遗项目,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采取定点招生、推荐就业等方式进行委托培养。

  为了给一些传承困难的项目尽快“补血”,文化主管部门将尝试从社会招募传承学员,对坚持3年以上的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措施,激励其学习并完整继承非遗项目的知识和技艺。

  我市还将以博物馆、旅游景区为依托,重点建设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曲艺四类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同时支持鼓励传承人申报设立个人工作室,为其开展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本报记者 朱凯

编辑:蔡阳艳

网群热荐

精彩视频

图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