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位工艺大师聚首南京话危机 工艺美术,拼到最后是文化
2013-11-12 09:0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11月11日,国内顶级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近百件创新作品和2013年工艺新人大奖赛的80余件作品,在南京老门东蒋百万故居展出,并对市民免费开放。本报记者 余萍摄

  11月11日,“2013中国工艺大师作品创新拓展国际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近150位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及专家学者汇聚南京老门东,就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中存在的资源稀缺、创新匮乏、市场无序等现状,看问题、开药方,共同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之路。

  “大师是不是有点滥了?”面对满满一堂大师,担任过多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定的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黄宝庆,一开场抛出的话题就十分尖锐。他说,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00多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两千人,数量相当庞大。对此话题,来自北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牙雕艺术家李春珂直言,如今大师越来越多,但精品却仍稀少。一评上“大师”,名字就成了“品牌”,甚至有些署名为“大师”的作品,根本非本人所创,而是学生、弟子的作品。黄宝庆接过话茬,“相对于全国十几亿人口,其实我们大师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拿作品说话,大师不是名头,更是艺术作品质量的保证。”

  原材料资源匮乏也成为论坛上最关注的话题。“民间工艺品的资源现在普遍稀缺!”宜兴陶瓷学会会长史俊棠透露说,紫砂原材料日趋紧缺,现在最好的泥巴要一千多元一斤,倒逼紫砂艺术品价格蹭蹭上蹿。黄宝庆更是心痛地指出,我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名玉(和田玉、绿松石、独山玉、岫岩玉),都面临着资源匮乏、开采无序的状态。怎么把愈来愈稀少的资源利用好?专家期待,能否通过市场调节,确保将好的原材料集中到大师手上。

  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在哪里?史俊棠回忆说,曾几何时,中国的工艺美术品以出口为主,大部分老百姓对工艺美术品是陌生的。现在中国人有钱也有闲了,玩艺术品的越来越多,这两年倒流回来的非常多。然而,在工艺美术品市场看似蒸蒸日上的景象中,市场价格无序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到拍卖场都是天价,一上拍卖会就流拍,价格乱哄哄,归根到底是标准评价体系的缺位。”江苏东方工艺艺术研究院院长刘绥芝认为,工艺美术品的价位需要适度控制,亟需建立起权威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这其中名家名作的价格可以更高些。他说,“有的大师很会营销自己,有的则只顾闷头做。然而,抬头看路也很重要,比如一辈子研究怎样在一根极细的汗毛上刻字,技艺的确精湛,可是此类产品怎么走市场?”

  工艺美术要将市场做大做强,还应该发挥行业联盟的优势。来自扬州漆器厂的省工艺美术大师谢世强介绍说,扬州漆器组织了一个行业联盟,将业内1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联合起来。扬州漆器的品种非常多,彩绘、雕漆、镶嵌等各个工艺,每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儿,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大家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从而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传统工艺的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南京有200多家云锦专卖店,卖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东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锦艺术家金文对此很有感慨,“所谓的创作就应该是创新,一定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他近年的云锦创作,尝试在传统技艺中注入了很多时代感,甚至尝试用动漫的形式去设计云锦,将传统云锦的纹饰变形成电影《阿凡达》里云朵的效果。同时,他还设计了不少很时尚新颖的日常用品,比如说领带、包。

  工艺美术之路最终还要靠一批从业者对传统与文化的坚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今年72岁的玉雕艺术家宋世义,以自己50年的“手艺人”生涯为例,为当下一些年轻传承人的浮躁心态开了个方子:万丈高楼平地起,玉雕技艺必须要夯实“两描一塑”(素描、线描、泥塑)根基,“工艺美术,拼来拼去到最后是拼文化,文化的高低决定了作品档次的高低,传统文化是根,是源,必须坚守。”

  怎样在坚守传统中注入当代活力?漆艺大师谢世强介绍说,去年扬州漆器厂引进了中国唯一一位漆艺专业博士——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漆艺专业的陈秋荣,同时,扬州漆艺正在通过和各大院校的联手,将一些高科技的设备、仪器和技术嫁接到传统生产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工艺美术品正从原本小众的精品收藏,转向普通百姓的艺术消费。记者从这次研讨会上获悉,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将落户南京老门东,设立工作室,同时,昨天参会大师的近百件创新作品将和2013年工艺新人大奖赛的80余件作品,入驻东方珍宝馆,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展出。本报记者 顾星欣

作者:顾星欣   编辑:冯晓丹

网群热荐

精彩视频

图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