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西方巴洛克式美声的歌剧,来自古老东方的昆剧表演正以一种独特的风貌登上欧洲古老文化的舞台。带着初生牛犊般的冲劲,来自南京的80后青年昆曲表演艺术家陈睿犹如一道惊雷,正从乡村音乐之都田纳西州掀起一阵昆曲的疾风。

图片由陈睿提供

陈睿在《坐楼杀惜》中的老生扮相
陈睿出生于1987年,2003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校昆曲专业,同年进入昆剧院工作至今。通常在昆曲表演中扮演老生和小生的陈睿也经常参与编曲构思、音乐制作、键盘弹奏、演唱、念白等工作。只要与昆曲有关,他都表现出了异常的专注和激情。从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的首演,到今年4月底刚结束的北美之行,一路走来,陈睿逐渐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模式。他说:“昆曲是一项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外国朋友们对昆曲有兴趣,但通常看完后并不能理解。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表达上面的差异造成的。”他举了个例子:“昆曲表演中常有将形体身段的摆动代替场景切换的作法。挥舞水袖可能就是爬过了山,淌过了河。但是外国观众很难理解,在他们的观念里,场景的转换一般要借由道具,就像舞台剧那种。”因此,陈睿开始在昆曲的表现形式上创新。

陈睿以讲带演的表演模式
这些创新为他近几年的欧美演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2016年8月14日,陈睿来到丹麦Gammelgard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他举办了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昆曲演出讲座活动。表演时陈睿首先用英文介绍了昆曲的发展历史,曲调、身段和角色上的特点。然后演出了昆曲四段经典折子戏,分别是《牡丹亭惊梦》、《牡丹亭拾画》、《搜山打车》、《扫松》。观众们提问环节中,许多人都对昆曲的唱腔和身段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走上台前参与互动,并表示非常感激陈睿带来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当时的一个细节让陈睿至今记忆犹新。他兴奋地说:“当我表演结束,卸完妆走出剧院的那一刻,一抬头就发现五星红旗被高高地悬挂在剧院上空。后来我知道,在深受欧洲古典歌剧氛围浸润的丹麦,这是他们第一次被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而有趣的戏曲深深吸引。而这面中国国旗,就是为了表达他们的赞赏之情,特意悬挂上的。”“我当时太激动了!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我们的文化也能得到欧洲朋友的认可了!”


陈睿在中田纳西大学表演后与学生观众合影
除了在表演形式上的创新,陈睿也强调根据观众和表演地点的不同,作出适当改变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一场演出的准备上往往更为辛苦,他却认为很值得。2018年3月,陈睿受邀赴美国中田纳西大学参加世界音乐歌剧演出及中国传统昆曲演讲(由中田纳西大学赞助)。当地音乐氛围格外浓厚,每一位观众似乎都带着一双严苛的眼光在评判陈睿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反响却空前热烈。不少观众都对表演中的一种含蓄内敛的唱腔很有兴趣,陈睿揭秘那是昆曲中一种独特的唱腔,“水磨腔”。它听起来不是单纯的低吟浅唱,却有一种如同水流打磨般的流动轻盈,这与欧洲歌剧高亢的唱腔截然不同,耐人寻味而又令人耳目一新。
在陈睿的舞台上,帷幕徐徐拉开后不再是单刀直入的演出,他或许更愿意选择让人物站定,然后侃侃而谈,余音绕梁,观众就被拉入了故事,这才让外国观众们看那些角色们如何在舞台上行云流水起来。现在的陈睿,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青年昆曲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活跃在世界舞台的昆曲表演艺术推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