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南京援外医疗队员载誉归来
让中国医术在“一带一路”上落地开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上午刚刚参加完援外医疗队回国总结会,收下鲜花与掌声的他们立刻奔赴回各自的诊室、病房甚至手术室。近日,承担第18期援圭亚那、马耳他医疗任务的南京19名援外医疗队员,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返回祖国,经过一个月的休整,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开展高难度复杂手术,填补医疗技术空白,拓展中医优质服务……他们用精湛医术造福当地人民,让中国医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开花。回忆过去的一年,点点滴滴仍旧历历在目。
深夜出诊守护新生希望
林登市位处雨林深处,林登医院是圭亚那第十区唯一的大型综合医院,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副队长、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周琎就带领队员驻守在此。“医院只有一台X光机和一台B超机,医护人员极度紧缺,中国医疗队是医院的最主要支撑力量,多次完成疑难重症患者救治、危重新生儿抢救等。”周琎告诉记者,其中,妇产科李玉娟和儿科吴红梅是林登医院最繁忙的医生,深夜出诊已成常态。
在一年来百余次的抢救中,一名呼吸心跳骤停产妇的新生儿救治,让吴红梅至今印象深刻。“正好是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吴红梅回忆,当天刚刚救治完一个双胎高危孕妇后,她的手机响了,“跑回手术室就看见一名孕妇平躺在手术床上,面色紫绀、毫无反应。后来据了解,孕妇刚到二楼手术室门口,就突然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吸引器、氧气、复苏囊、新生儿喉镜及各型气管导管、1∶10000肾上腺素……”不到两分钟,李玉娟将胎儿取出,然而新生儿全身松软、皮肤紫绀,没有反应和哭声、没有呼吸和心跳。“作为儿科医生,当时我没有其他任何念想,唯有集中精力用一切手段复苏抢救。”吴红梅回忆。没有适合新生儿的呼吸机,吴红梅只能用手反复刺激按摩、复苏囊加压给氧、心脏按压……当孩子有了反应后,吴红梅仍旧不敢停下,与助产士接力,几乎忙碌了整夜,终于让新生儿转危为安。一周后当孩子健康出院时,孩子的外婆激动得泪水涟涟,“谢谢中国医生,太棒了!”
高难度手术填补技术空白
在一次次与死神的赛跑中,医疗队还将一项项新技术带入两国,开展胆囊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一系列高难度复杂手术,并帮助圭亚那乔治敦公立医院建立了肝胆胰外科、中医和宫颈癌筛查3个医疗中心。其中,肝胆胰外科的建立填补了圭亚那肝胆胰外科的空白,使之前很多只能保守治疗的患者有了手术的机会。
当地不少女性深受胆总管结石的困扰。“印象深的是其中一位女患者此前已经做了5次手术,又出现胆管闭塞、感染性休克,危在旦夕。”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来自鼓楼医院的褚薛慧回忆,“此前这样的患者因为无法再进行大手术而只能等待死亡,最佳的手术方法是微创的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术。”
该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明显优势,但在圭亚那开展该手术却困难重重。“圭亚那微创设备不全,要开展双镜联合手术,需要连接两套微创显示系统。”褚薛慧便与当地医生一起,找到需要的各种部件,自己动手组装。“手术所需的取石网篮医院没有,病人也无力负担。”褚薛慧便从医疗援助基金中申请费用,最终手术成功开展。
“授人以鱼”的同时,医疗队不忘“授之以渔”。一年来,医疗队在圭亚那共开展传授79项医疗新技术,创历届医疗队开展新技术之最。3个新医疗中心不仅将进一步推动圭亚那医疗水平提升,更通过手把手教学、技能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众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拓展中医服务造福罕见病患者
当年过五旬的罗伯特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他激动地握着董晓燕的手,竖起了大拇指。因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即俗称的“渐冻症”,罗伯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不能动弹。“最初来就诊时,他已经不能自己站立。”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队队长、来自南京市中医院的董晓燕回忆,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罗伯特求助了中国医生。每周一次的中医治疗,让罗伯特力量上明显有了改善,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精气神。“虽然无法治愈,但我们希望用中医治疗来提高这些罕见病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董晓燕表示。
一年来,医疗队立足临床,提供优质中医诊疗服务,累计在马耳他提供门诊治疗7138人次。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患病率创新开设失眠专科门诊,推行运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手指点穴治疗颈椎病等8项新技术,积极推进与马耳他国际罕见病联盟合作,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中医治疗百余次。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跟随一次次针灸推拿,走进学生课堂、百姓生活,驻扎在当地百姓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