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11月1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经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而就在此前一个月,《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也已公开征求意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早在2020年,上海和江苏便已为营商环境立法——
2020年4月10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2020年11月27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区域经济的竞争,不仅是资源要素的竞赛,也是营商环境的大比拼。
为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长三角有多拼?
上海:行动方案已至6.0版
今年初,《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出炉,这是第六年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因此也被称为6.0版。
从2018年起,上海连续出台5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连续5年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大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梳理发现,6版行动方案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
优化营商环境1.0版,主要是突出重点,什么问题突出就抓什么,什么事情最难就抓什么。
优化营商环境2.0版,着力在坚持系统施策,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现营商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全面进步。特别是,要实现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
优化营商环境3.0版,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针对企业集中反映的实际需求,提供一揽子制度供给。主要围绕“1+2+X”设计:“1”就是“一网通办”;“2”就是提升上海在世行和国家2个营商环境评价中的表现;“X”就是围绕加强、保护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供的一揽子制度供给。
与前面三版方案相比,4.0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涉及领域更广,覆盖面更大,普惠性和长效性更加明显。
突出创新试点,5.0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特点主要体现在:更大力度保障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更深层次对标改革制度创新;更高水平推动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更加突出优化事中事后监管。
6.0版行动方案与前5个版本相衔接,在任务安排上既做好指标领域改革深化,也做好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上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今年的营商环境大会上,上海再一次亮明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江苏:打造“最佳口碑”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江苏始终高度重视、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强调要努力将江苏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
2022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出台“1+5+13”系列政策,围绕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等5个环境,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增强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以高质量的政策供给为营商环境提供制度支撑。
同年8月,江苏省委工作会议将“持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件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在今年3月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江苏点明新征程上的目标: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发展环境好、政务服务优,是各类经营主体对江苏的一致感受。数据应证了这一点:江苏是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在册总量破千万的省份,并在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高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江苏新登记经营主体93.6万户,同比增长11.4%,截至6月底,江苏实有各类经营主体达1444.7万户。
在江苏,全省上下早已形成共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再怎么抓也不为过。
浙江:领跑、最活、最优
2月22日,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全体表决通过了《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浙江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立法的地方性法规。
纵观浙江之于营商环境的优化,举措不可谓不多、决心不可谓不重。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对浙江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作出重要决策部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浙江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2020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印发《浙江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方案(2.0版)》;
2021年底,浙江出台《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
2023年1月1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从创业扶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财税支持等多个方面,对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作出了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浙江定下明确目标:2022至2023年,打造一批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4至2025年,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制度体系更成熟、定型,基本建成改革探索领跑省、市场机制最活省、营商环境最优省。
安徽:“不说不能办,只说如何办”
一直顶着“人口流出大省”标签的安徽,近年来却有了变化——202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二,总量达到6127万人,同比增加了14万人,大量人口涌入安徽。
留住人,企业无疑是最强“磁场”。
引企业,何以解忧?唯有更“优”。
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性、综合性地方法规,刚刚经安徽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下称《条例》),不少内容引人关注。
翻开《条例》,共计九章七十条,主要内容包括构建营商环境良好生态、构建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构建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构建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构建积极有力的监督保障。
时间轴拉远一点。今年,安徽省委将制定《条例》列入今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将其列入今年立法计划。
再远一点。安徽相继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2版)》等。
营商环境的“水温”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
“营商环境好”“发展势头好”……对安徽的营商环境之变,各类企业用脚投票。数据最直观,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设各类经营主体超70万户。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长三角,正培优“好环境”,吸引“八方来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