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江苏经济带
苏州:加速呈现“强富美高”现实模样
来源:新华日报   2021-09-17 11:21:00
眼下,推开名为“苏州”的这扇窗,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画卷圆满绘就, “强富美高”四景荟萃、交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旖旎风光正从“画中景”变为“景中意” 。昆曲、评弹、苏剧,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苏州江南文化的“三朵金花” ,近几年逐渐崭露头角的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则被称作苏州的“新三朵金花”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苏州市、张家港市、常熟市确认保留荣誉称号,太仓市、昆山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苏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 。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窗口。眼下,推开名为“苏州”的这扇窗,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画卷圆满绘就,“强富美高”四景荟萃、交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旖旎风光正从“画中景”变为“景中意”。

今日的苏州,“经济强”更有韧性,“百姓富”更显均衡,“环境美”更具气质、“社会文明程度高”更加显著,一座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拔节生长,不断透过窗户,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耀眼光束投射向世界。

回首来时路,展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于9月24日至28日召开。站在奋进的崭新起点,苏州将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大职责,全力谱写“强富美高”建设新篇章。

厚植“经济强”的基础优势

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工业化,到开放型经济大放异彩实现国际化,再到创新型经济蓬勃兴起造就新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苏州紧紧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速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苏州奇迹”。

发达的制造业成为苏州最显著的标签。苏州目前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以及国内一流的垂直整合能力,连续8年跻身国内规上工业总产值“3万亿元俱乐部”。2020年,苏州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0205亿元,这是继电子信息产业后,苏州的又一个“万亿产业”。

“大”不是目的,“大而强”才是苏州的追求。苏州发挥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攻克技术难关、补齐发展短板,实现苏州从“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的积极进取型转型。

一场研讨会,引来18位院士捧场!今年3月28日,在备受关注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战略规划研讨会上,实验室建设进展报告现场发布,29个重点项目集体展示,18名院士为首的相关专家团队进行现场评审。姑苏实验室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围绕材料科学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峰,体现了苏州以科技引领未来、以创新促进发展的雄心与气度。

建设姑苏实验室,苏州再次为未来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些年,苏州遵循产业科技发展规律,统筹政府与社会各方资源,持续深耕“创新生态”,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企业、金融机构等“创新因子”被充分激活,在日积月累中扎下根系,如今,一片郁郁葱葱的“产业森林”在飞速拔节。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翘楚,生物医药产业被苏州明确列为“一号产业”,对标“全球药谷”美国波士顿,力争打造国际知名、国内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中国药谷”。当前,苏州集聚了30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年营业收入超2100亿元,产业生态、政策环境全国领先。今年1至6月,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营收和产值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6.9%,并且还成功获批落户了首个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不仅如此,借助智能化、“互联网+”等机遇,苏州制造业正加速向高新化、品牌化、服务化、智能化发展,“产业亮点”不断涌现。

苏州成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苏州还积极主动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生态圈,加快推动产业智能高端发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新体系,“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制造业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才有可能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1月4日,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主动顺应数字化发展浪潮,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大发展。作为202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新年第一会”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明确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政府数字治理、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方面,苏州立志要成为全国标杆。

提升“百姓富”的幸福含量

苏州,自古富庶。不论是“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还是红楼梦中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都勾起了人们对苏州的向往。

苏州带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个朴素的理念,坚持以民为本、增进人民福祉,始终给所有人以公平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及时回应民生关切,民生投入“落地有声”,民生改善之路越走越实。

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是一项操作难度很大的刚性制度设计,也是苏州农民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中得到的最大实惠。少年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老年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医疗门诊补助……这些年来,苏州坚持先行先试,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超前探索,在全省、全国创造了诸多率先和第一。在苏州,不论城乡、不管老少,已实现人人享有养老、医疗保障制度,一个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

改善民生福祉,苏州坚持“城里有的、乡下也要有”。但比起城里人,苏州的乡下人还多了一份“福利”。

“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曾是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村民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这里,老百姓“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园。仅以看病为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除市、镇资助外,个人分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补助缴纳。农民看病除享受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由村里补助50%左右。蒋巷村村民还多一份令城里人羡慕的集体分红。自村里2008年首次发放股份分红后,每年都有增长。2020年,全村人均现金收入5.5万元,加上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万元,已经超过了当年度62582元的苏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为苏州夯实农民收入,打赢打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增添了底气。目前,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持股农户占总数的96%。2020年,苏州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5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7。

优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群众“隐性收入”,也是苏州极为看重的方面。值得称赞的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老苏州”,“新苏州”和“洋苏州”同样也能享受相关待遇。

2016年起,苏州实施了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以更加公平、公开、有序的方式,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户籍准入、子女入学和子女参加苏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相关福利待遇;2020年10月,一场高规格的“最美劳动者”礼赞表彰活动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万名优秀劳动者得到表彰。他们中,既有医生、教师,又有外卖员、快递员、西点师、网络主播等,职业虽不同,但都有着扎根这座城市默默奉献的追求。

如今,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在苏州,民生福祉加快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小康社会的成果越来越可享、可感,小康社会的幸福气息充盈在街巷深处,舒展在村民的眼角眉梢。2020年,苏州人均期望寿命位居全国第一。

铺陈“环境美”的生态底色

被称作“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出现在吴中区金庭镇、江豚又一次在长江太仓段水域现身、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常熟昆承湖湿地区域嬉戏。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稀客”造访苏州,这些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珍贵物种频繁出现,足以说明苏州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双面绣”是苏州刺绣大师的绝活,说的是在一幅薄绢上绣出两面截然不同的精彩图案。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苏州人把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当作一幅发展“双面绣”来“精细化操作”,实现了“经济强”和“环境美”的和谐统一。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353个50亩以上湖泊、2万多条河道以及占全市总面积36.6%的水域面积,让苏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水城”。因此,苏州的环境美不美,关键看水生态美不美。

2015年以来,苏州投资70亿元,在全域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全市4792个村庄、近30万农户生活污水“接管”。去年10月,苏州“接棒”上一治理周期推出的新三年行动计划,将苏州城乡污水治理工作系统化地推进下去。2020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10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8%。

2016年起,苏州启动运河堤防加固工程,总投资73亿元,通过堤防加固、环境整治,为建设苏州大运河文化带提供高标准基础设施。

保护长江、保护太湖、保护每一滴水,“东方水城”里“沧浪之水”涌碧波;留住农田、留住湿地、留住每一棵树,“鱼米之乡”看“稻花香里说丰年”。

在发展水稻、水产、园艺、林地“四个百万亩”基础上,苏州又对覆盖城乡的生态系统进行大升级,通过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推进生态保护,让“鱼米之乡”的魅力充分体现。

50亩地不卖了,反倒补偿1个亿——这是前两年发生在金庭镇张家湾村的事情。位于太湖西山岛西侧的一块临湖地,原是已完成征收工作的地块。2017年,村里把这地放到区里进行土地指标平衡,放弃拍卖用作生态用地,拿到1亿元生态补偿金。过去卖地最赚钱,现在留着地赚钱,村民们深受触动,保护生态的决心更坚定了。

不仅要好风景,还要好空气。2020年3月,苏州创新推出全省首个以乡镇(街道)为奖惩对象的空气质量补偿机制,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补偿金2000余万元,让好空气能换“真金白银”成为现实。

苏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啃下一个个“硬骨头”,高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不断打通生态保护的“痛点”,倾心守护好诗意栖居的“鱼米之乡”。如今,企业追求绿色发展,市民过上绿色生活,绿色理念正在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个环节,积蓄起厚重的“生态底蕴”。

擦亮“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城市名片

如果说苏州制造是“最硬内核”,那么江南文化就是“最亮名片”。走到全新发展阶段的苏州,始终坚持不仅要建成经济发展高地,更要造就新的文化高地,为未来发展厚植文化沃土。

让“阳春白雪”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用芭蕾艺术将江南风韵“舞”到国际舞台,这是苏州芭蕾舞团成立以来最为

专注的两件事。在其原创剧目中,《唐寅》《西施》等均取材于江南故事,剧目编排上更是频频出现折扇、油纸伞等江南元素。作为省内唯一的专业芭蕾舞团,苏州芭蕾舞团已成为苏州及江苏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闪亮名片,也为苏州百姓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享受。

昆曲、评弹、苏剧,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苏州江南文化的“三朵金花”,近几年逐渐崭露头角的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则被称作苏州的“新三朵金花”。新老“三朵花”,朵朵吐芳华,共同展现出苏州文化艺术的姹紫嫣红。

文艺为民,文化惠民。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正处在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的关键时期,苏州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上持续发力。

从远处眺望,只见苏州湾文化中心如水波灵动的丝绸双飘带,轻盈飞舞,恣意绽放;步入苏州湾大剧院内,钢结构的“竹林”与地板上独特的镶嵌,使人仿佛漫步于苏州古城区的青石板路、弹格路……历经数年等待之后,这座总投资约30.9亿元、占地约160亩的全国第三大剧院综合体,终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绽放灼灼光华。苏州湾文化中心不仅是苏州最大、全国第三大剧院综合体,也是全国首个将大剧院、影院、博物馆、会展等场馆和功能融入其中的城市文化综合体,面向苏州,服务长三角,展露了苏州打造文化高地的勃勃雄心。目前,苏州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超过0.96平方米,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十分钟体育健身圈”。

苏州还上线“文化苏州云”平台,统筹了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场馆、文化团队等内容,整合了文化名家、艺术普及、非遗传承等资源,市民可以“定制”文化菜单,点点手机就能在线观看演出、报名参加活动、选购文创产品。

江南文化之美,美在秀丽富庶而充满灵性的土地,美在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美在人民的辛勤创造。

太湖之畔的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沿街整齐分布排列着一间间绣庄。绣娘们正坐在绣架前,绣线随着手指上下翻飞,轻挑慢捻间,一幅幅精美的苏绣作品慢慢显现。被誉为苏绣起源地的镇湖,从“针尖”上做起“大产业”。这座两万多人的小镇,却坐落着四百余家绣庄,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研发、培训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生态。

以苏绣、核雕等为代表的苏工苏作,通过丰富演绎,让传统非遗更好地讲述“江南故事”。苏州制定出台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从2021年到2023年,持续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十大工程,着力在江南文化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努力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苏州还启动“运河十景”建设工程,将恢复提升建设一批地标项目和标志景观,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成“最精彩一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正在引领苏州勾勒出五彩斑斓的江南文化盛景。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苏州市、张家港市、常熟市确认保留荣誉称号,太仓市、昆山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苏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记者 李仲勋 周成瑜 韩雷)

标签:苏州;江南;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刘慧

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平台;互联网
江苏印发《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相关企业可给予高达1000万元的奖励。
无锡;香港;人才
太湖水碧波荡漾,大湾潮澎湃不息。4月24日, “双湾融合共创未来” 2024无锡—香港创新合作发展交流会在香港举办。大湾区知名专家、学者、乡贤等高层次人才代表,重点知名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人才、科技、金融机构代表,无锡重点知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齐聚香江,共绘“双湾融合”的宏伟蓝图,共启“珠联璧合”的崭新篇章。无锡还将无锡人才IP与本地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文创礼品,人才工作品牌IP阿福阿喜也和“同事们”一起赴港,向香港各界展示无锡厚重而鲜活的文化韵味,拉近香港英才与无锡之间的距离。
汉族;女子;同事
4月25日,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省见义勇为勇士榜”,共有10位见义勇为人员光荣上榜。
集装箱船;绿水;海运
4月22日上午,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 ” ,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
拉贝;托马斯;日记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连线约翰·拉贝先生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
口岸签证;无锡市;高层次人才
22日获悉,无锡市外籍人士永居受理总量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占比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家属占比超过80%。
无锡;樱花;樱花友谊
日本与无锡,一衣带水,源远流长。随着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在为两地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淮扬菜;中华文化;扬州大学
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引起食客的食欲,更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苏州;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紫金山;研发;实验室
4月16日至18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