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来自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专家学者齐聚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出席该校主办的“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研讨会”。
专家们一致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不能把目光简单停留在水、陆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联动上,而要以港口和园区两大重要节点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底色,联动共建。他们呼吁破除行政区划壁垒,让这条新型经济带真正“流动”起来。
“有形梗阻”“无形关卡”重重
建设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近一年来,沿江各省市闻风而动,不约而同掀起基建热潮,水陆交通设施建设更是担当开路先锋。其中,某省仅铁路建设一项,就开出近5000亿元的投资大单。
“交通是基础,但核心是产业。”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大学博导宋林飞教授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不能把目光简单停留在水、陆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联动上,而要以港口和园区两大重要节点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底色,联动共建。“打造跨区域联动协作发展产业带,才是建设经济带的核心内容。其中,上下联动的港口是区域合作的重要通道,而南北、东西合作共建的各级园区则是对接产业转移、引领产业互补升级的最好平台。”
“但沿江地带大坝重重、壁垒森严,已成为制约区域协作共建的明显障碍。”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调研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形梗阻”和“无形关卡”重重,沿江各地之间在交通一体化、产业有序分工、政府协调合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诸侯经济”等落后发展理念造成流域经济体本应具备的整体性、关联性不足。
“当务之急是要对长江经济带进行整体‘疏浚’,拆坝通流。”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长乐教授说,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要借鉴“一带一路”战略“五通”布局内涵,即“政策沟通、道路联动、贸易畅通、货币流动、民心相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政策联动一体化。他呼吁,以融合与共生发展为目标完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国家层面协调指导,筹划建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商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加以重构,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地区间更为完善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
目前,沿江各地在对接、借鉴上海自贸区制度和政策创新方面已取得新突破。去年底,海关总署同意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长江全流域9省2市“12关如一关”通关。
江苏要当流域转型发展领头羊
“长江经济带战略赋予江苏新的契机,通江达海、扼守门户的独特区位条件和科技实力强、产业结构新等多重优势,让江苏大有作为。”成长春说,目前,长江航运量75%集中在江苏段,沿线港口最先感受到长江经济带的新机遇。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长江口至南京段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将使5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服务长江中上游广阔的经济腹地将为江苏沿江、沿海港口拓展新空间,有助于加快推进整个流域陆海双向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不仅如此,江苏还应担当示范引领作用。”说起江苏如何示范引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徐长乐如数家珍:江苏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最大的经济大省和科技大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相对于沿江其他省市,江苏最为突出的产业竞争优势集中于现代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类型,更是整个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的领头羊。
“水往高处流”,徐长乐形象地说,地理上的长江自西部高原向东部平原流淌;而经济上的长江,其产业则呈现自东部沿海向西部高原逆向梯度转移。关键是要把“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关键交汇点打造成引领长江产业带攀高转型的制高点。
在这方面,江苏以跨区合作共建园区为探索,走在沿线乃至全国前列。仅南通与上海、苏南跨区合作共建园区就多达12家。“这一模式,为长江经济带跨区合作提供范例和经验。”宋林飞分析说,共建园区除具有承担产业集聚、组织管理和科技创新的功能外,还承载跨地区产业转移和管理模式创新的特殊功能,可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带产业合作、资源共享、技术溢出和重大联合攻关的新型区域产业空间组织,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带共同腾飞。
打造贯通东西万里生态廊道
“建设长江经济带,不能以破坏和牺牲母亲河长江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教授提醒说,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后,一些地区在规划经济发展新蓝图时,生态保护让位于经济建设,明显念歪了经。
“现在一提上项目,上游盯水电,中游上化工,下游‘三高’往上游转,整个长江不堪重负。”长江上游建有各类大坝4万多座,整个水系变成“人工渠道”;中游集聚近万家化工企业,约占全国总数一半;一些地方打着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旗号,放低环保门槛,吸引“三高”项目落户,无序开发岸线。
“这种行为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成长春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必须建立全流域联防联治共管机制。”专家们呼吁,整治、防治和改善并举,建立沿江开发项目“负面清单”制度,管控“三高”项目布点;把治江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统筹生态要素,实施系统治理。探索构建跨省域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形成区域联动的环境保护格局,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从局部问题提升为流域共同体的全局问题,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贯通东西的万里绿色生态廊道。 本报记者 陈 明
原标题:拆坝通流,合力共建长江经济带
原地址:http://xh.xhby.net/mp2/html/2015-03/31/content_1226519.htm